施威全專欄/英國車重返美國市場 臺灣車商花兩億自救

發布時間:2025/07/04 08:40:00
更新時間:2025/07/04 08:40:00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菱傳媒

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市場最怕不可預測性,川普高關稅政策的烏雲仍在盤旋,台美關稅談判未塵埃落定,進口車是否因降稅將大幅降價?消費者持續觀望。5、6月車市較去年同期衰退約兩成,台北港保稅倉庫塞了三萬輛進口車,車商不敢放車入關。買氣低迷下為了振興市場,七月甫始汽車龍頭和泰汽車號稱投入兩億促銷,購車者可以獲得價值達16萬元的優惠。兩億聽起來大手筆,其實受惠者不會超過兩千位,佔其三大品牌年銷目標16萬輛,不超過1%。

施威全專欄/英國車重返美國市場 臺灣車商花兩億自救

施威全專欄/英國車重返美國市場 臺灣車商花兩億自救

和泰促銷振市,其他車商正跟隨,車商們以動作表明,認為日系、歐系進口車的關稅與貨物稅近期調降無望。這也符合經濟部產發署日前「先談關稅、再調整貨物稅」的說法,亦即一切都得等台美談判有結果再說。現在和泰等車商灑錢促銷並正告消費者,本來期待150萬元的車可以降到120萬是癡心妄想。

幾個月來買氣弱,政府是市場裡最大的陰影。產發署說話前,經濟部幾次的說法是「降貨物稅不降關稅」,因為降貨物稅則國產車、進口車皆降,不會衝擊本土汽車製造業;但這說法又與政府一開始遭遇川普關稅戰的說法兜不攏,當時的主調是「從零關稅談起」;同時降稅主管機關的財政部又對經濟部的說法不置可否;加上兩月來總有說法執政黨立委將提案修〈貨物稅條例〉降汽車貨物稅…太多不一致的訊息,政府扮演了不可預測性的主要推手。

產發署對進口車關稅的最新發言,強調「台美若比照英美安排,關稅優惠將侷限於雙邊協議對象、也就是美系車廠,並非全面開放。」表白了佔臺灣進口車大宗的日系車、歐系車別想降稅;至於美國到底要臺灣怎麼做,若難精準預測台美談判的後果,還是先參考美國與英國的打交道比較務實。

在臺灣車商發動自救的同時,6月30日,幾艘貨櫃輪載著英國車Mini, Aston Martin與Range Rover啟運前往美國,這是英國首相施凱爾與川普五月達成協議後第一批輸美的英國汽車,從四月到六月,英車銷美停滯衝擊英國製造業,6月30日的啟航是否標誌了穩定、可預測性的英美新關係?世界都在看,英國是首個與川普完成磋商達成協議的國家,觀察美英互動,可以掌握川普的意旨與手法。

英國車啟航輸美,這結果是工黨政府要的,保住了汽車產業勞工的就業,也阻緩了英國品牌投資美國、設廠美國的腳步。汽車是英國銷美貨品裡的最大宗項目,美國是英國車最重要的國際買家,去年外銷的英國車裡有27.4%賣到美國,同時此波談判英國從美國手上得到極好的優惠稅率,輸美的前10萬輛汽車的關稅得以從25%減為10%,比其他國家獲得的條件都要好。

對英國而言此波談判頗成功,與川普隔著大西洋同步開記者會時,施凱爾甚至說這是歷史性的協議,但這次只是一份範圍很狹窄的協議,不是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成功的談判背後,工黨政府鎖定關鍵產業,除了汽車,也包括飛機零件、發動機等,不只強調產業也訴諸勞工。

談判前後工黨政府幾次發聲,「將守衛嚴重影響經濟命脈的關鍵產業並保護工作」,表明不可能藉由談判一次性解決所有英美貿易關稅議題。面對英國汽車業被要求投資美國的壓力,工黨政府沒有像臺灣經濟部一樣,喊說「投資美國有助於臺灣在全球的影響力」,而是積極創造汽車產業留在英國的條件。此波美國關稅戰,臺灣經濟部談到產業時只看到資本沒見到勞工,避而不談產業出走的就業與服務業衝擊,英國政府則一開始就訴諸勞工,拿關鍵產業勞工的支持為後盾,以面對其他產業勞工或農民的壓力。選擇性地緩解高關稅問題,強調特定產業的重要性,爭取這些產業勞工與地區的支持,避免一下子就得面對整個談判場域。先易後難,工黨政府企圖先站穩腳跟再循序漸進。

不管是Mini、Aston Martin、Range Rover,還是藉著此波談判得以零關稅進入美國的勞斯萊斯引擎,這些都是英國響亮的大品牌,英國政府正藉著這些品牌敘述「留在英國」的成功故事,結合施凱爾「對產業好就是對英國好」的說法,把品牌當成國家經濟與文化認同的載體,營造「英國製造」在全球變局裡站穩腳步的政治印象。

菱傳媒原始網址:施威全專欄/英國車重返美國市場 臺灣車商花兩億自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