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藥物研發破冰 台灣長照3.0升級迎戰 失智症患者攀升 照護成全球難題

發布時間:2025/07/10 17:21:17
更新時間:2025/07/10 17:54:54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最近,幾則新聞焦點,讓台灣民眾再度關注「失智症」。從高人氣戲劇《忘了我記得》、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驚傳已失智5年,再到亞東醫院施打台灣第一劑阿茲海默症新藥,每一條新聞背後,都承載著失智症家庭的現實與無奈。

這些故事的背後,也連結著驚人的數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症已經是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第5大死因。國際失智症協會更預估,2040年之前將會擠進前3大死因。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全球失智症患者超過5700萬人,到2050年會達到1.39億人,呈倍數成長。其中阿茲海默症的占比最高,約6~7成,這也是為何一般人提到失智症,都會先聯想到阿茲海默症。

國際藥物研發破冰 台灣長照3.0升級迎戰 失智症患者攀升  照護成全球難題
國際藥物研發破冰 台灣長照3.0升級迎戰 失智症患者攀升

家庭悲歌 照護隱形成本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失智症是全世界最難照顧的病症之一。的確,失智症患者除了醫療,或是雇用看護、入住照護機構的費用外,來自親友間無償付出的隱形成本也非常高。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推估,如果僅以患者臨床症狀判斷(未經過斷層掃描的確診),2025年美國65歲以上的長者,有11%(720萬人)呈現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狀;而2024年估計全美有1200萬人為家庭或朋友的失智症付出約當4130億美元的無償工作,這些隱形成本,往往也是造成家庭悲歌的原因。

現代人普遍都有疾病「早發現、早治療」的觀念,所以健檢、預防醫學漸盛;「但是應用在失智症,早期到底是多早期?是症狀的早期?還是腦部蛋白堆積的早期?」透過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的反問,讓我們一步步來釐清失智症的醫療瓶頸與產業發展方向。

所謂的失智症,是一種大腦變化的疾病,並非正常老化,可能由很多病因造成。目前已經發現的失智症,除了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其次是約15%的血管性失智(中風、血管病變等等引起),還有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以及其他罕見型的失智症。

幾十年來,全球大藥廠的失智症重點放在阿茲海默症新藥,燒了數千億美元,但都只有針對症狀治療的藥物;直到2021年才有第一個抗體藥物宣稱能延緩疾病進程,但這個藥因為爭議性大而黯然收攤。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2023年、2024年,陸續有兩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的新藥逐漸被醫界接受,但也都只能延緩疾病進程,無法逆轉。

台灣也終於在今年6月進行第一例自費施打,領導團隊施打的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新藥雖然不是萬靈丹,卻是醫療進展的關鍵一步。」

診斷、新藥開發 雙軌並進

1906年,德國醫師阿茲海默觀察到病人出現行為紊亂,在病患死後,他對其腦部進行解剖,發現大量腦細胞死亡與不正常的蛋白沉積;1910年,他的同事首度在教科書命名此症為「阿茲海默症」。

過去,受限於死後才能完全確診腦部的變化,新藥的開發難以用科學數據證明療效。現代科技進步,影像掃描已能清晰看到腦部的蛋白變化,所以這幾年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臨床試驗快速增加,今年初大概有186項臨床試驗在進行中。

不過,目前核准的藥物,必須利用正子斷層造影或腦脊髓液的檢查,搭配基因檢測,才能確定是否符合用藥族群。如同新旭生技創辦人張明奎所言,台灣只有70台左右的正子斷層掃描儀,一次正子掃描7萬元,在實務上,僅有少數患者能得到比較明確的鑑別診斷。

張明奎分析:「現在有幾個痛點:第1,診斷的黃金標準是什麼?要用哪些生物標記?第2,如何普及化?必須更便宜與方便;第3,未來必須朝向血液檢查,方便失智症進入早期篩檢,揪出高風險者。」

要先診斷才會有治療。目前阿茲海默症的確診,主流論點是在大腦中發現雙蛋白的病理特徵,包括乙型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目前的新藥也是在清除這類蛋白;前者在患者出現症狀前大約20年前就開始在腦部堆積,後者可能是發病前3年在神經元細胞內纏結。張瓊之解釋:「意思就是說,如果60歲發病,那這個病人40歲來門診,我是不是就要警覺乙型類澱粉蛋白?或是至少發病前3年,發現Tau蛋白已經形成?」

簡言之,阿茲海默症未來在產業界的發展趨勢,就是診斷與新藥開發相輔相成,無論是發現更可靠更精準的生物標記、利用AI以影像方式建立診斷的新標準,還是更輕便又便宜的腦部掃描儀,都有利於醫師掌握患者的疾病進展階段,以及有效且負擔得起的追蹤成本。如此一來,新藥開發才能真正精準治療。

《財訊》雙週刊指出,鑑於主流的兩個蛋白療法,仍難以滿足臨床需求,目前國際上186個新藥臨床試驗,已經有很多藥廠加入不同作用機制的新藥開發。就連全球大熱門的瘦瘦針GLP-1減肥藥兩大廠諾和諾德與禮來,也都在研究是否能透過減少大腦發炎等機制來發揮作用。

藥廠聚焦 失智症療法開發

台灣目前也有幾家廠商加入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賽道。安立璽榮的新藥從腦部的發炎機制著手,已進入臨床2期;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參與創立的美力齡生醫,採多重標靶作用機制的口服新藥,即將進入2期臨床試驗。在診斷與檢測方面,有吉晟生技、新旭生技、磁量生技等公司參與;此外,上頂醫學影像與宏智生醫,主攻結合人工智慧的腦齡檢測和腦波訊號處理等等。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公司背後不乏傳產集團的資金投入;例如東元投資新旭、統一集團投資美力齡、安立璽榮有佳世達的資金,盛弘參與上頂醫學影像。就連台北榮總也與韓國合作,透過血液檢測發現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北榮神經內科副主任傅中玲表示,很多生技公司的血液檢測都是根據西方人的檢體,透過與韓國的合作,更能開發出適合亞洲人的血液檢測。

根據衛福部2024年發布的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接近8%,估計2031年將超過47萬人,失智者平均每人每年的總醫療支出為53.3萬元,確實是社會的一大負擔。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今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同意將「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再延長6年到2031年,足見國際間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而台灣2026年即將執行的「長照3.0」,其中關於失智者的照護,也會是政策焦點。…(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1期

延伸閱讀:

伊朗不敗神話破滅!美國空襲3大核設施、中俄袖手旁觀 中東勢力重新洗牌  

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現身東京!轉戰創投助攻Rapidus 打造半導體新生態系

川普寄出首批關稅通知函!日韓關稅沒降為何股市上漲?4個QA一次掌握重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