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崩盤?台灣關稅「高掛20%」 恐失美國市場訂單優勢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白宮7月31日公布最新關稅行政命令,宣布自8月7日凌晨起正式生效,針對多個亞洲國家重新調整進口稅率。根據清單,台灣被課以20%關稅,高於日本與南韓的15%,與越南持平,也高於泰國與菲律賓的19%,僅次於緬甸的40%。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白宮7月31日公布最新關稅行政命令,宣布自8月7日凌晨起正式生效,針對多個亞洲國家重新調整進口稅率。根據清單,台灣被課以20%關稅,高於日本與南韓的15%,與越南持平,也高於泰國與菲律賓的19%,僅次於緬甸的40%。
此舉引發外界關注,台灣未能如日、韓般取得較低稅率待遇,恐影響出口競爭力並削弱與美方的經貿互信。
川普重申貿易不平衡構成「重大威脅」
根據行政命令內容,美國總統川普指出,美國長年面對龐大的貨物貿易逆差,已對國家安全與經濟構成「異常而重大」威脅,問題根源多來自對外貿易失衡。強調許多貿易夥伴設有不對等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不僅壓抑美國出口,還削弱本國製造業、供應鏈與國防產業基礎。
圖/翻攝 美國白宮臉書
川普並表示,根據資深官員建議,基於考量貿易談判進展、外國可能的報復行為,以及是否與美方在經濟與國安議題上立場一致,才最終拍板新一輪關稅政策。
川普最終敲定台灣關稅為20%,略高於日、韓。
台灣關稅衝擊分析
衝擊一、出口競爭力下滑
產業受創:機械、電子、塑化、鋼鐵等,台灣產品面對更高進口稅率,將直接墊高在美售價,削弱與日本、南韓等競爭國的價格優勢。尤其在汽車零件、電子元件等重疊領域,台廠可能因成本過高失去訂單。
中小企業承壓更大,難以吸收成本、轉嫁價格,恐被迫減少對美出口或轉向其他市場。
衝擊二、台美關係陷入「冷處理期」
政治訊號:台灣未納入「有誠意夥伴」名單,川普在行政命令中指出,部分國家已與美方達成具體承諾,願意解除不公平貿易障礙,也展現出在國安與經濟上與美一致的立場。日、韓稅率調降正是其成果。
台灣則未見類似讓步,稅率被維持在20%,可能被美方視為談判誠意不足,對後續經貿合作與軍售協議進展產生不利影響。
衝擊三、企業壓力升高,恐促產業外移
台商轉進FTA國家成選項,為規避高關稅壓力,不少台商可能評估將部分產能移往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國家,如墨西哥或東南亞地區。雖有助維持對美出口,但將進一步削弱台灣本地就業與資本投資,掀起另一波產業外移潮。
衝擊四、政策壓力升溫,政府面臨談判挑戰
產業團體恐要求重啟TIFA或推進FTA,隨著企業承受出口成本壓力,政府外交與經濟部門將承受來自業界的高度期望,要求盡速展開與美談判,包括重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或推進《自由貿易協定》(FTA)進程。
若談判進展緩慢,2025年下半年台灣出口動能與GDP成長可能受到抑制。
衝擊五、金融與市場信心波動
台股出口類股恐遭重新估值,20%的關稅可能壓縮與美市場密切企業的利潤預期,投資人與外資機構將重新評估其對美曝險程度。短期內,電子與傳產出口股可能面臨賣壓,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
台灣被美國課以20%高關稅,不僅是一筆經濟成本,更是明確的政策訊號。與日韓稅率形成落差,也反映出台灣在美中經貿新局勢中的尷尬位置。面對貿易格局重組與國際政經拉鋸,政府需盡速調整對美談判策略,重建產業信心與全球布局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