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梅毒確診個案攀升 預防指引降低社區性傳染病風險
圖、文/NOW健康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我國愛滋防治有成,近幾年來每年感染人數約在千例,但確診梅毒個案卻逐年上升,今年1至7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高於去年同期5456例。主要原因在年輕性活躍族群的不安全性行為,醫師提醒,如果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務必主動接受性病篩檢。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我國愛滋防治有成,近幾年來每年感染人數約在千例,但確診梅毒個案卻逐年上升,今年1至7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高於去年同期5456例。主要原因在年輕性活躍族群的不安全性行為,醫師提醒,如果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務必主動接受性病篩檢。
▲淋病常見症狀,男女大不同。(圖/疾管署提供)
女子持續頭痛、異常掉髮竟確診「2期梅毒」 原來男友偷吃將病毒傳給她
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近日收治多名年輕梅毒患者,其中一名30歲男性長期在網路約炮,感染梅毒,因個人衛生極差,排尿後以手揉眼,因排尿疼痛、眼部出現大量分泌物時,緊急就醫,確診為「淋病合併淋病性結膜炎」。
另一名個案為年輕女性,因持續頭痛而就醫,找不出原因,醫師研判為腦膜炎,安排住院,期間醫護人員發現她異常掉髮,進一步檢驗確診為「2期梅毒」,已屬「神經性梅毒」。進一步追查病因,原來男友在外偷吃,將病毒傳給了她。
▲梅毒各期症狀說明。(圖/疾管署提供)
不安全性行為當心性傳染病找上門! 梅毒、淋病、愛滋病最常見
梅毒、淋病、愛滋病均為因不安全性行為所引發性傳染病,疾管署今年1至7月全國性傳染病感染報告顯示,愛滋病毒者新增513例、淋病3627例,兩者趨勢向下,但梅毒感染通報數5826例,逐年上升,其中又以13至24歲年輕族群最為明顯。
2024年13至24歲梅毒通報數為1772例,與2023年1490例相較,上升19%,連續4年上升。今年1至7月此青少年、年輕族群通報數為1126例,較去年同期989例增加14%。
早期梅毒感染症狀不明,性器官出現無痛性潰瘍及硬性下疳,但已具高度傳染力,進入第2期,表現為皮疹、發燒與倦怠,若未治療,恐進一步演變為心血管或神經性梅毒。
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 降低社區性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為強化梅毒及淋病的臨床診療品質與防治效能,疾管署特別委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委請感染科、泌尿科、婦產科、家庭醫學科及皮膚科等醫學會及相關領域專家,依據最新國際性傳染病治療指引及本土流行病學與臨床實務經驗,共同編製《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
指引涵蓋了疾病簡介、檢驗與診斷、治療建議、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個案追蹤、性伴侶檢驗與治療、抗藥性分析及預防等面向,提供病患專業的治療服務,進一步降低社區性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疾管署於7月1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 確保個人隱私
在民眾端方面,疾管署於7月1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全國13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https://www.cdc.gov.tw/File/Get/1BOd4hFJainuUmiWkeRLKQ)提供1對1、個人化匿名篩檢及諮詢服務。有過不安全性行為的民眾可透過電話、E-mail或LINE@等管道接受諮詢,對話內容均嚴格保密,確保個人隱私。
此外,這13家醫院也針對24歲(含)以下年輕族群及學生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只需30分鐘可獲得結果;若初步篩檢結果為陽性,補助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這項匿名諮詢服務迄今,提供382人次的諮詢,其中以詢問性傳染病知識、症狀及治療諮詢、免費梅毒篩檢問題為最多;至於梅毒快篩服務,則協助256人次篩檢,共有10人呈陽性。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