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突圍記1/不再「黑金」!航空雙雄搶買的SAF能出自這個綠色環保小尖兵
圖、文/周刊王
台塑四寶大震撼!近一個月股價狂飆三成多,儘管本業還在苦哈哈,但集團全體加薪2%,甚至在8月15日,連「行政中心」總裁都從集團大阿哥王文淵交棒給南亞(1303)董事長吳嘉昭,顯示台塑四寶正在全球石化業因產能過剩、美國對等關稅困局,大步走出一條轉型路。

「大家都以為台塑企業是做傳統的石化能源,但早在28年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就教我們要發展新能源。」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手裡拿著一瓶深綠色的液體晃動著,這將是新一波的「吃碳神器」,從石化業擴及運輸業。過去只賺石油「黑金」的台塑集團,正在加速改賺新能源的「綠金」。
中華航空(2610)與台塑石化(6505)這兩大業界龍頭,7月22日簽署永續航空燃油(SAF)合作備忘錄,華航未來三年將擴大採購台塑石化在台自產的SAF,總量逾萬噸;長榮航空(2618)則是要從2026年起,五年內跟台塑石化採購超過2萬噸的SAF,總經理孫嘉明表示,預期可帶來至少5萬噸的減碳效益。
因為航空業被強烈要求節能減碳,歐盟規定2025年起,機場提供的航空燃油中,SAF的比率必須達到2%,何謂SAF?簡單地說,是生質燃料的一種,可由廢食用油、農作物等材料製成低碳燃料,能比傳統航空燃油減少約80%碳排放,台灣的國籍航空公司也從2025年開始,要在航空燃油中添加2%的SAF。
「可是現在全球SAF的產量還不到0.7%,根本不夠。」今年3月剛接任華航董事長的高星潢憶起早年當機師時,為了減碳,「落地90秒內就要關掉一顆引擎,只靠一顆滑行到停機位,雖然只省不到0.1%的油量,杯水車薪、但還是要做。」如今,就近向台塑石化採購SAF即可。
台塑石化在台自產的SAF,使用國內油商具國際認證的廢食用油為生質原料,結合石化原料,利用現有煉油設備投產進行共煉生產,預計2030年可達到年產量5萬噸。

劉慧啟跟CTWANT記者說,台灣的廢食用油其實用量很大、回收很難,甚至還要搶,且很多業者是沒辦法自行處理的,一年大約有8萬多噸廢食用油被送去歐洲處理。
其實,現在還有更好的選擇,且一開始還不是為了油,而是為了自家煙囪的減碳。劉慧啟透露,因為台塑做塑膠、就要會回收,做石化產業,就想要補捉二氧化碳,所以2020年開始跟成功大學合作,2021年時,成大團隊找到特殊的藻種並改良反應器設計,讓藻類吃碳能力是過去的30倍以上。
成大早在2009年起投入微藻研究,微藻生技與工程實驗室陳俊延博士表示,全世界藻類品種約10萬種,不同的藻種有不同的成份與含量,過去吃1公斤的二氧化碳平均要花10天,現在速度可以快到1天。不過成本仍高,需要放大生產規模來降低成本,這時,企業的合作就很重要。

台塑2023年2月透過投資的方式,加速微藻碳捕捉技術開發,每週能收成一次微藻,且在特殊的桶子裡即可養成,微藻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跟葡萄糖,且發酵後重量的50%以上可轉換為油質,可高效率地萃取出藻油。
劉慧啟表示,之前很多人會去找棕櫚果油做生質燃油,但我們的選項是希望不影響森林,不跟農民爭地,而台塑集團自己就有會製油的台塑石化幫忙,今年開始陸續試產,未來也希望能跟中油合作。
藻類能讓黑金變綠金,劉慧啟表示,未來因應英國、歐盟等國家要求航空業要加10%生質類燃油時,全球市場需求一年會超過500萬噸,「現在我們是為了ESG的循環經濟去做,未來會努力產業化後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