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德國廠動土週年 總裁:基礎建設已現雛形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18日專電)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如火如荼興建中,總裁克伊區表示,廠房「已從地裡長出來」,團隊當前的重點是建立回收水系統、氣體與化學品供應等基礎設施,把台積電經驗帶進歐洲並結合在地產業,為2027年投產鋪路。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18日專電)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如火如荼興建中,總裁克伊區表示,廠房「已從地裡長出來」,團隊當前的重點是建立回收水系統、氣體與化學品供應等基礎設施,把台積電經驗帶進歐洲並結合在地產業,為2027年投產鋪路。
台積電與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合資設立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歐機電,ESMC),去年8月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舉行動土典禮,預計2027年投產,生產28至12奈米成熟製程晶片,供應歐洲汽車與工業市場。
適逢「動土一週年」,克伊區(Christian Koitzsch)接受德國重要科技新聞網站heise online專訪指出,從去年8月至今已完成50萬立方公尺土方工程,今年2月開始澆築混凝土,目前首批垂直結構已現雛形,廠房逐步「從地裡長出來」。
他說,建廠進度能如期推進,得益於當地政府與廠商的密切合作;加上歐盟「晶片法案」提供支持,使相關審批程序依「加速原則」優先處理,也是工程順利的重要原因。
克伊區表示,目前工地約有600名工人,未來高峰期將達5500人。他強調,廠房設計分為兩個區塊,將依客戶需求分階段啟動,不會同時上線。
他並透露,目前ESMC團隊已有逾50人,約一半來自台灣、一半來自歐洲。待全面投產後,員工數將增至2000人,規模是現在的40倍。他說,這已是非常雄心勃勃的計畫。
談及現階段重點工作,克伊區指出,一是建立工廠所需基礎設施,包括超純水、回收水系統及氣體與化學品供應,把台積電多年經驗帶到歐洲,並與當地企業合作;二是為材料供應作準備,確保化學品與氣體符合規格,目前正透過台灣母廠對歐洲原料進行預先認證,以落實「在地供應、在地生產」。
依照規劃,2027年將開始導入設備,屆時會先測試無塵室環境,再安裝運輸系統與初始機台,並透過測試晶片驗證製程,之後才會逐步導入客戶設計進入量產。
至於後段製程,克伊區坦言,台積電在德國不設封裝廠,未來將由股東及其他合作夥伴依需求處理。不過,他強調,將產能設在歐洲市場附近,能縮短前置期、降低物流成本,並提升客戶服務反應速度。
完工後,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將成為歐洲第一座「開放式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代工廠」,不僅替股東公司生產晶片,也將對外提供代工服務。
從薩克森矽谷執行長貝森伯格(Frank Bösenberg)7月在個人社群帳號分享台積電施工地空拍圖可觀察到,台積電德國廠預定地架滿大型鷹架,工地旁則有博世(Bosch)今年已完工、新擴建的晶圓廠。(編輯:陳承功)11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