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慎防「屈公病」! 疾管署籲:雨後速做4件事,別讓積水養出毒蚊大軍

發布時間:2025/08/19 13:46:47
更新時間:2025/08/19 13:46:47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潮健康 

潮健康/綜合報導

中國廣東省爆發屈公病疫情,2025年截至目前,臺灣已累積有17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近期颱風頻繁,降雨增加導致積水嚴重,衛福部疾管署呼籲民眾在雨後主動做好居家巡檢,清除積水,避免蚊蟲孳生。至於社群媒體近日傳出屈公病人傳人的謠言,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對此強調,屈公病主要透過病媒蚊傳播,不會人傳人。由於屈公病會進一步透過病媒蚊傳播,各國衛生單位皆高度關注境外移入病例,要求患者在傳染期加強防蚊措施,並派員進行疫情調查與病媒蚊防治工作。

颱風過後慎防「屈公病」! 疾管署籲:雨後速做4件事,別讓積水養出毒蚊大軍

颱風過後慎防「屈公病」! 重症醫揭亞洲疫情熱區

屈公病亦可稱作屈公熱(Chikungunya fever),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最早於1952 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病毒主要透過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叮咬傳播,傳播途徑為「人-病媒蚊-人」,與登革熱、黃熱病類似。黃軒醫師整理屈公病境外移入的傳染路徑,大致流程如下:

 

1.感染:患者於國外染疫,如中國南方、印度、東南亞等地受到病毒感染,病毒潛伏期約4 – 10天。

 

2.返國:發病前1-2天到發燒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也是染疫後的急性期,血液中的病毒濃度高

 

3.病媒蚊叮咬:在病毒血症期被本土病媒蚊叮咬,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約8 – 12天後進入到蚊子的唾液腺,病媒蚊即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

 

4.擴散:病媒蚊叮咬其他未受感染者時,就會傳播屈公病毒,可能引發社區疫情。在濕熱的環境中病毒傳播速度更快

 

屈公病與登革熱的症狀差異? 「它」更容易引發死亡風險

疾管署指出,屈公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例如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尤其是手腳小關節、手腕、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且可能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會持續約3 – 7天。大部分患者在7 – 10天內康復,少數人會出現嚴重或反覆的關節痛。

 

與登革熱不同,部分感染屈公病患者會有長時間倦怠感、關節痛,且屈公病較少出現死亡案例。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大部分屈公病患者會完全康復,但有部分案例曾出現眼部、心臟和神經系統併發症。染疫母親誕下的嬰兒、剛出生的新生兒,還有65歲以上年長者,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較容易出現嚴重病況與併發症。

  

別讓積水養出毒蚊大軍!疾管署呼籲:下雨後速做4件事

住家附近易積水的地方,例如陽台盆栽、屋頂水桶、廢棄輪胎等,都是病媒蚊孳生的溫床。隨著氣候暖化,夏季延長、氣溫上升,病媒蚊繁殖速度也會加快。疾管署叮嚀,民眾平時除了須提高警覺,在發病時及早就醫,平時也應維護居家及戶外清潔,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落實「巡、倒、清、刷」等積水容器清除工作,預防病媒蚊孳生:

 

巡:定期檢查房屋內外積水容器

倒:倒掉積水並回收廢棄容器

清:減少容器並徹底清潔

刷:刷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容器勿再積水養蚊

 若民眾要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也需做好防蚊措施。建議選擇有紗窗、紗門、空調設備的住宿地點;在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遵循標籤指示使用)。另如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屈公病目前雖以境外移入為主,但在病媒蚊密度高、積水環境未改善的情況下,仍有本土流行風險,民眾應落實防蚊與清除積水,才能有效降低疫情擴散機會。


資料來源:

屈公病就在你身邊 -黃軒醫師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ikungunya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屈公病 疾病介紹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5_03_屈公病傳染病防治工作手冊 

 

延伸閱讀:

暑假出遊要三思! 日本「百日咳」疫情大爆發,疾管署急籲:3族群快打疫苗

本土「登革熱」破7千病例! 事先打疫苗重症機率更高? 疾管署:遇6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