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亭笑傲雙普會 烏克蘭的命運 台灣聽看見了嗎
圖、文/品觀點
1867年美國政府從帝俄手中買下俄屬美洲,即今日的阿拉斯加。普亭第一次踏上美國,就安排在此商談一場不公開的秘密會議。會談後美俄領袖握手言歡,沒有協議、卻處處充滿玄機。川普與普亭三小時會談,會是「新雅爾達協議」的序曲嗎?會後,川普與澤倫斯基通話一個多小時,後來加入歐洲各國領袖,是安撫大家屏息的焦慮,抑或為至結束都笑臉滿溢的普亭遊說些甚麼?烏克蘭的命運,或已悄悄被鋪陳待續。對台灣而言,這恐怕不只是大國博弈的旁觀戲碼,而是一面照妖鏡,映照我們未來可能的選項與風險。

1867年美國政府從帝俄手中買下俄屬美洲,即今日的阿拉斯加。普亭第一次踏上美國,就安排在此商談一場不公開的秘密會議。會談後美俄領袖握手言歡,沒有協議、卻處處充滿玄機。川普與普亭三小時會談,會是「新雅爾達協議」的序曲嗎?會後,川普與澤倫斯基通話一個多小時,後來加入歐洲各國領袖,是安撫大家屏息的焦慮,抑或為至結束都笑臉滿溢的普亭遊說些甚麼?烏克蘭的命運,或已悄悄被鋪陳待續。對台灣而言,這恐怕不只是大國博弈的旁觀戲碼,而是一面照妖鏡,映照我們未來可能的選項與風險。
一般觀察認為,普亭從一開始接受美方高規格接待,一直到會議結束後,雖沒有公開會談內容,但普亭輕鬆愉悅溢於言表,而華府態度也出現改變。川普在峰會後明言,俄烏若要止戰,停火協議無濟於事,應直接達成「和平協議」,甚至暗示澤倫斯基應割讓頓巴斯,以換取俄軍凍結南線攻勢。他對普亭的「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兩大核心訴求未置可否,其釋出的訊息清晰而冰冷:美國不會無上限為烏克蘭背書,烏克蘭必須「務實」面對大國現實。川普甚至停止對俄國的二級制裁。因此不少人解讀,雙普會後川普試圖說服歐洲與烏克蘭接受土地交換方案,促使澤倫斯基走向談判桌,而非單純促成停火。
普亭原就企圖透過戰場優勢與國際舞台曝光,掙脫被西方孤立的處境。阿拉斯加峰會不僅給了他紅毯、戰機護航的高規格待遇,更給了他談判與重塑歐洲安全版圖的入場券。雙普甚至笑言「下次莫斯科見」,等同宣告雙普高峰會還有戲唱。川普或許未輸,但普亭無疑成了第一輪雙普會的大贏家。
相比之下,歷經三年烽火,家園殘破不堪的烏克蘭,卻被排除在此一協談。歐洲各國排排站,看似力挺烏克蘭,但背後各有盤算。將烏克蘭當安全前沿的鋪排,眼見可能毀於烏俄之戰。對澤倫斯基來講,若戰事結束,恐怕也得面臨政治清算。據了解,各國援烏資金部分流向不明、戰爭紅利滋養的腐敗問題,更削弱了國際社會對烏國政府的信任。而川普也道出政治現實,一句「俄羅斯是大國,而你不是」,小國的無奈無所遁形。
值得警惕的是,當大國以自身利益重新排兵布陣,小國即便流血捍衛領土與主權,也可能被排除在談判桌外,成為他人棋局中的籌碼。烏克蘭如此,未來的台灣乃至每一個小國能夠例外嗎?除了「雙普會」,川習心心念念的「川習會」可能登場。若美國意圖逼北京在某些領域讓步以換取全球戰略利益,台灣是否也會淪為交換條件之一?台海安全、政經未來,會不會被寫進某種「共識」卻不對外公開?烏克蘭的經驗殷鑑不遠:在強權競爭之間,奢望別人無條件護航自己,終究是一廂情願。真正的安全,不是靠口頭支持,而是自身的戰略自覺、務實判斷與不作熱戰火藥桶的智慧。
烏克蘭被迫面臨割地求和或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抉擇,也許正是台灣最需要看懂的一堂課。若不願成為歷史劇本中的下一個角色,我們必須先問:當外交辭令退散、槍聲再起時,我們握有多少自身利益的議價能力?又準備承擔多少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