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發布時間:2025/08/25 11:12:58
更新時間:2025/08/25 11:35:59
FaceBookcopyLinkLine

【NOW健康 陳如頤/高雄報導】心血管疾病高居台灣第2大死因,其中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與周邊動脈疾病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因。值得注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則是ASCVD重要的風險因子。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NOW健康 陳如頤/高雄報導】心血管疾病高居台灣第2大死因,其中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與周邊動脈疾病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因。值得注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則是ASCVD重要的風險因子。





曾有過心血管重大事件高風險族群 應積極控制膽固醇以防再次發生





義大醫院心臟內科王朝平主任表示,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血管內斑塊堆積,所導致的各類心血管疾病,這些斑塊會使血管變窄、硬化,損害內皮細胞,甚至是阻塞血流,進而增加心血管重大事件的風險。





彙整由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等9大學會專家建議所制定的「2025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此共識旨在明確設定各風險族群的LDL-C治療目標,標準化管理與追蹤模式,最終目的為優化血脂治療,有效降低ASCVD風險,進而改善病患預後並減少新發或復發的心血管事件。





常見的ASCVD包括急性心梗、狹心症、周邊動脈阻塞等疾病,曾經發生中風或有心梗病史的人或有糖尿病、慢性腎病,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者,皆屬高風險群。其中,合併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於190mg/dL,更是極高風險的警訊,應積極介入治療,以防再次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





血脂管理分級!根據風險因子評估 設定不同LDL-C目標防動脈硬化





王朝平主任指出,雖然運動、少油飲食和作息規律有助健康,但約80%的膽固醇屬體內自行合成,生活型態的改變與飲食控制僅能降低原來血脂程度的10%至20%;對於LDL-C超過190mg/dL的高風險族群,僅靠生活習慣的改善難以達標,仍需藥物介入控制風險。





依據治療指引,醫師會根據患者風險因子評估ASCVD風險等級。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LDL-C超過190mg/dL者屬高風險,LDL-C應控制在100mg/dL以下;經臨床診斷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者,LDL-C應控制在70mg/dL以下,若曾有心肌梗塞或做過多支冠狀動脈支架手術者,屬極高風險,目標更嚴格,需壓在55mg/dL以下。王朝平主任坦言,想讓血管「凍齡」甚至「逆齡」,LDL-C需控制在70mg/dL以下,極高風險族群則應壓到55mg/dL甚至40mg/dL,才能有效預防或逆轉動脈硬化。





高風險族群福音!PCSK9抑制劑降膽固醇 適合口服藥物反應不佳者





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降血脂藥物是Statins(史他汀類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肝臟內一種稱為HMG-CoA還原酶的酵素,來減少肝臟合成膽固醇的能力;第2種常見的是Ezetimibe,其作用機轉為抑制腸道對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降低進入體內的總膽固醇含量。





對高風險族群來說,若在使用口服藥物仍無法達標,或無法耐受如肌肉痠痛、肝功能異常時,可考慮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此類藥物透過抑制PCSK9蛋白,幫助肝臟回收更多LDL-C,具強效的降膽固醇能力。





王朝平主任說明,目前PCSK9抑制劑可分為2大類,第1類是單株抗體型PCSK9抑制劑,每2週注射1次,直接中和體內的PCSK9蛋白,幫助肝臟回收更多LDL-C;第2類則是長效型siRNA類藥物,僅需每半年注射1次,透過抑制肝臟內合成PCSK9蛋白的mRNA,進一步降低LDL-C,此類藥物療效穩定、用藥順從性高,特別適合對Statin類藥物或Ezetimibe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無法耐受副作用的高風險患者使用。





降血脂藥要吃一輩子?別擔心膽固醇降太低 醫師澄清謠言破除迷思





至於「降血脂藥物是不是要吃一輩子?」或「膽固醇降太低會不會失智?」王朝平主任強調,需依個人風險與膽固醇控制情況而定。以低密度膽固醇(LDL-C)超過190mg/dL的ASCVD高風險族群為例,即使配合運動與飲食控制,LDL-C最多僅能降低10%至20%,因此,這類高風險患者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





王朝平主任進一步澄清,過去曾有單一研究引發LDL-C降太低恐致失智或腦出血的疑慮。然而,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與新型藥物的應用,證實即便LDL-C極低(如降至10或個位數),不僅不會增加失智或腦出血的風險,反而能大幅降低中風與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民眾無須擔憂。





至於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其主要功能是將體內多餘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有助於清除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降低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後續研究顯示,單靠藥物提高HDL-C,並不會明顯降低ASCVD風險,因此目前不建議為提升HDL-C而吃藥。王朝平主任建議,想提升HDL-C,可透過運動或從飲食中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或魚油,特別是其中的EPA成分,有助增加HDL-C及降低三酸甘油脂TG的作用。





別怕吃藥!心臟科醫師因為有家族病史 積極服藥控制膽固醇成功達標





王朝平主任以自身為例分享經驗:他家族有高血脂病史,祖母有急性腦中風;父親在49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59歲即離世。儘管身為心臟科醫師,他對飲食、運動、體重嚴格管理,但在45歲時LDL-C仍從130mg/dL逐年升至170mg/dL。他坦言這讓他感到震驚,並毅然決定服用Statins與Ezetimibe合併治療。僅3個月,他的LDL-C即降至55mg/dL,且近5到10年來報告均穩定維持在50mg/dL上下,從未超過60mg/dL。這證明對於有家族史或高風險的患者,藥物輔助是控制血脂、保護心血管的關鍵。





王朝平主任呼籲,別害怕吃藥,真正該擔心的是重要器官血管可能比你預期的更早出事。控制膽固醇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一場長期抗戰。許多人看到抽血報告正常就貿然停藥,卻忽略停藥後膽固醇可能悄悄回升,讓自己再次暴露在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高風險中。他特別提醒,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更要與醫師密切配合、定期追蹤血脂狀況;若出現藥物副作用或不適也不必擔心,目前已有其他安全且效果良好的藥物選擇,能協助穩定血脂、守護心血管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天眼睛乾澀、畏光、眼屎多 當心乾眼症而非單純感染

▸台大團隊研發AADC缺乏症基因療法 近億罕病藥納健保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