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美國就像經營一家公司!李鎮宇:看懂川普「股權主義」下的產業新常態

發布時間:2025/08/25 22:30:19
更新時間:2025/08/25 22:30:19
FaceBookcopyLinkLine

作者:台新新光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

最近很多人在談川普讓美國政府入股Intel,更多人是訝異於川普的做法。但如果你瞭解川普生意心法的養成,你就會知道這向來都是川普的手段。我簡稱為「川普的股權主義」。

經營美國就像經營一家公司!李鎮宇:看懂川普「股權主義」下的產業新常態
台新新光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解析川普「股權主義」下的產業新常態。(圖/民視新聞)

「川普的股權主義」,其實就是川普把商人的直覺直接搬進國家治理裡。川普一向反對政府只會「撒錢」,因為那是支出,不是投資。他要的是「錢進去不是無條件的,要有抵押、要有分紅、要有否決權」,就像他做房地產一樣,所有交易都要鎖住控制權。這種思維和過去美國政府慣常的補助或貸款完全不同,所以才會出現「國家資金入股私人企業」的案例。

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個。第一是 Intel。CHIPS Act 原本設計成補助,川普卻硬是轉換成大約一成股權,沒有投票權,但附帶五年期增持選項。這意味著,美國政府不是單純給錢,而是取得股東身分,並且當Intel要分割製造單位時,美國政府還可以優先用低價再增持股權,這是要確保先進製程留在美國。

第二是 MP Materials。美國國防部透過可轉換優先股與權證進場,潛在持股可達 15%,還綁上十年地板價與採購承諾,等於把稀土磁體這個軍民兩用 chokepoint 完全拉進美國手裡。第三是 U.S. Steel。在新日鐵收購案裡,美國政府設下 Golden Share,不以比例計算,但卻握有否決重大決策的權力。這等於說,不用全面國營,也能牢牢鎖住產業的命脈。

這三個案例的共通點,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拿到最大的槓桿」。這就是川普的生意邏輯:Intel 的補助轉成股權,國家不只是旁觀者,而是利益共同體;MP 的優先股讓供應鏈從礦到磁體全程受控;U.S. Steel 的 Golden Share,就像房地產合約裡的保留條款,不花大錢收購,也能握住 veto。這些安排,完全符合川普式談判:小錢撬大錢,用結構換槓桿。

而這套思維跟川普競選時的「製造業復興」目標緊密結合。川普很清楚,美國要重建供應鏈,不需要每一間小廠都回來,而是要先把 chokepoint 產業拉回來。只要先進製程留在美國,稀土磁體產能掌握在手,鋼鐵決策權不落在外人,那麼製造業的根基就穩了。比起減稅或單純補助,這種方法更直接,因為政府不只是裁判,而是球隊的股東,利益一致就推得動。

我們更要注意的是,這些股權安排的類似手段將來也可能成為外交談判的籌碼。也就是當搬到國家層級,川普可能會透過綁住關鍵產業,再回頭跟你談。然後把產業、關稅、國防、貿易談判全串起來,變成一套完整的談判組合拳。

往後看,如果這種邏輯延續下去,能源與電池領域會是下一步。川普長期喊能源獨立,LNG 出口公司、小型核反應爐,甚至電池金屬(鋰、鎳)與回收技術,都可能進入入股清單。這些產業市值相對可控,政府投資不會引發過大震盪,但戰略價值極高。另一個方向就是軍工與航太,例如無人機或 AI 軟體公司,這些軍民兩用的產業,正符合川普想透過股權鎖住未來科技的邏輯。

川普的房地產習慣一脈相承。他永遠要抵押、要 veto、要 share the upside。當他說「我要經營美國,就像經營一家公司」,這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具體落實在 Intel 的股權、MP 的優先股、U.S. Steel 的 Golden Share 上。這就是川普股權主義的核心,未來也可能成為美國產業政策的新常態。

經營美國就像經營一家公司!李鎮宇:看懂川普「股權主義」下的產業新常態
台新新光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解析川普「股權主義」下的產業新常態。(圖/民視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