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教父詹仁雄「新生代台流偶像養成計畫」曝光:如何打造T-POP產業鏈
撰文‧馬揚異
選秀節目《原子少年》、《菱格世代DD52》的爆紅,為斷層許久的台灣偶像圈吹起旋風,幕後推手詹仁雄不只成功造星,更企圖力戰韓國的偶像生產鏈,打造屬於台灣的T-POP經濟。

踢帕娛樂工作室的門口,掛著一幅公司董事長詹仁雄手繪的畫。黃昏般的猩紅畫布上,渺小的金剛高舉著雙手,正要迎戰巨大的哥吉拉。儘管勝算看似微乎其微,金剛依然齜牙咧嘴、眼睛射出精光,渾身散發以小搏大的拚勁與勇氣。
工作室裡的詹仁雄,就像他畫筆下那隻金剛。
今年56歲的他,擔任電視節目製作人30多年,製作過《我猜我猜我猜猜》、《康熙來了》、《超級星光大道》等華語娛樂圈火紅節目,挖掘無數演藝新秀;如今已是大明星的田馥甄、林依晨、林宥嘉、徐佳瑩⋯⋯,最早都是在他的節目亮相。詹仁雄在台灣娛樂圈,早已是一號重要人物。
但過去5年,他開始轉戰全新領域,積極孵化「偶像經濟」,要打造屬於台灣的新偶像產業。
2020年起,詹仁雄陸續製作《菱格世代DD52》(以下簡稱《DD52》)、《原子少年》等偶像團體選秀節目,參考韓國經紀公司練習生的訓練模式培育選手,經過層層比賽,篩選一到兩組團體出道。節目播出後,不只網路回響熱烈、獲得金鐘獎肯定,演唱會門票更屢屢秒殺,掀起一波本土追星潮。
這是詹仁雄為嘗試翻轉娛樂產業,跨出的第一步。
過去,台灣不是沒有偶像團體。20年前,F4、飛輪海、5566等團體都曾紅遍亞洲。然而隨著韓流崛起,國際競爭白熱化,台灣許久未有現象級的偶像誕生。
「台灣的偶像產出,真的有很長的斷層。」詹仁雄感嘆。節目製作人出身的他,內心一直有份更宏大的目標,就是讓娛樂圈持續孵化出新的偶像、有新的能量注入。「你現在看電視上一群3、40歲的人,還在穿制服演高中生,不覺得很驚悚嗎?」他開玩笑地說。
近年,他製作一系列男女團體選秀節目,就是希望重振台灣走入黃昏的偶像產業,打造能與韓團匹敵的本土偶像團體。只是,韓國早已發展出一套完整成熟的偶像生產鏈,金剛,憑什麼能戰勝哥吉拉?
為了找到答案,這些年詹仁雄不停摸索,也曾多次碰壁。
2008年,詹仁雄曾經製作過一檔舞蹈選秀節目《舞林大道》。當時,他有意複製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唱跳韓團,一心認為只要做出一個舞蹈選秀節目,就能塑造屬於台灣的偶像團體。
但節目播出後,他馬上發現這套方法行不通。
拉高造星規格 翻轉台灣娛產業生態
原因之一,是許多參賽選手為專業舞者,不見得能成為偶像;更關鍵的問題是,「當時我顯然低估了韓國(塑造偶像)在造型這塊下的工夫。」詹仁雄坦言。
偶像在台上吸睛的歌舞編排與造型,是靠背後的專業團隊,動用大量資源打造而成。過去台灣製作節目,往往只有大約1名梳化、4台攝影機,1集製作費大約落在數十萬元,就連當時最高規格的《超級星光大道》,一集頂多100多萬元。
後來製作《DD52》、《原子少年》的詹仁雄發現,不只偶像的歌舞能力,從妝髮、編舞到拍攝技術和硬體,都要投入成本做到細緻,才能讓粉絲買單。
這幾年,詹仁雄開始懂得砸資源,一集節目請來8、9名梳化,10幾台攝影機,整季準備的服裝造型,更多達700套。為了讓團體舞蹈整齊畫一,一場短短幾分鐘的表演,他們要排練長達100小時,更特別請專業老師來「雕舞」,把動作雕到一致。
對比過去低成本、小製作,《DD52》光是一集就要燒掉近1千萬,《原子少年》每集製作費也動輒七百多萬。一系列人力與硬體設備升級,不只讓偶像的造型更細緻,也能從豐富鏡位記錄團體的舞蹈表演,提升「圈粉」機會。
由此可見,要打造打造現象級的偶像,資金跟技術,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但詹仁雄清楚,過去台灣電視產業生態,存在結構性問題,現實中阻礙重重。
20多年的製作經驗,讓詹仁雄看見台灣電視產業長期的問題。他解釋,以往節目都是由電視台出資、低成本製作,提供攝影棚、攝影師、燈光等技術人力,請製作公司做節目,播出後,節目版權則留在電視台手中。
當時,詹仁雄即使做出收視率第一的節目,電視台頂多發兩萬塊獎金給他。眼看韓國、中國綜藝節目崛起,國內也面臨網紅競爭,他卻無法憑藉自己節目的回響,得到更多資源、將硬體技術升級,做出更精良的節目。「這樣的獲利模式是很有問題的。」他直言。
由電視台主導節目,不斷cost down(降低成本)是常態,技術人力也由電視台掌握,製作團隊無法累積經驗、建立一套SOP。隨著內容產業競爭白熱化,國內電視圈落後、遲遲沒有「工業化」的製作模式,勢必愈來愈難存活。
詹仁雄以美國歌唱選秀節目《美國好聲音》(The Voice)為例:「它跟《星光大道》的差別絕對不只是轉椅子。光看拍攝手法,選手唱第一句時,鏡頭馬上切到評審魔力紅主唱的表情、再切到另一位大明星,接著觀眾流淚,唱到高音時再切回選手⋯⋯,一切畫面呈現都非常精準。」
拿回節目主導權 一條龍打造偶像經濟
製作團隊要有能力捕捉精采畫面,讓節目維持高品質,靠的就是SOP,「這些在《星光大道》都沒有,我們就是阿咪(劉敏宏,知名台灣節目伴奏樂師)在彈琴,咚咚咚定好key,選手就上去唱,導播take什麼角度我也管不了。以前電視台導播很大,進去溝通,他可能跟你翻臉。」詹仁雄笑說。
因此,詹仁雄的偶像產業大計,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自行創業籌資、把節目主導權從電視台手中拿回來。
從《DD52》到《原子少年》,他自己出資發行節目,建立自己的技術團隊,也將節目與音樂的版權、偶像的經紀合約留在公司手中。節目做出來,可以賣給電視台轉播;偶像接案子的分潤,也能回饋公司。
當公司一條龍整合管理藝人身上的資源,就有機會憑藉「偶像經濟」的力量,養起一個可持續獲利的偶像娛樂產業。
「偶像的聚眾力和帶來的商機,是你無法想像的。」詹仁雄笑說。就像BLACKPINK一場高雄演唱會,帶動整座城市的觀光行銷;幾年前原子少年出席一場線下快閃活動,在現場跳兩支舞,竟吸引近一千名粉絲到場應援;另一次,原子少年擔任香氛品牌的一日店長,一天也賣出4千多份蠟燭、創造上百萬元的營收。
去年《原子少年》推出第二季,催生兩個新男團,詹仁雄分享,一年下來,兩個團體藉由代言、線下見面會等活動,平均每月可以為公司帶來七位數獲利,預估3年就能回本。儘管前期投入節目的成本龐大,但他對這項「投資」十分樂觀。
偶像培養模式試飛 仍需第一桶金支持
與詹仁雄相識三十多年的資深製作人王偉忠分享,「小詹對於一條龍地經營偶像事業,一直有個情懷。這幾年,他把這份想法做得滿好的。」
不過,王偉忠也坦言,目前資金來源還是一大問題。「電視台不出錢,他就要找到金主,但金主也會看市場賺不賺錢。如果市場不賺錢,可能就需要國家的資金幫忙。」他點出,「現在文策院雖然有投資,但他們也會考量要不要繼續投資偶像,資金、市場的問題,都需要小詹慢慢去面對。」
詹仁雄也自知,原子少年的成功,雖然證明這套節目製作與偶像培養模式可行,但要讓整個產業起飛,缺的正是起步的第一桶金,「目前台灣的娛樂產業像是一個非常便宜的工廠,生產很多『俗擱大碗』的文化輸出。如果沒有這些節目,偶像就不會被看見,我們還是希望政府或財團的支援能夠進來。」
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國內資金不穩定,想為台灣娛樂產業寫下新頁的詹仁雄,還有硬仗要打。
訪問最後,聊到工作室門口那幅畫,詹仁雄解釋,本來想在畫上面題字,但一直來不及。問他想題什麼字?他眼裡帶著光,面露微笑地說:「Let's make history(我們來創造歷史吧)。」
這一刻,他彷彿真的化身為自己筆下,那隻無所畏懼的金剛。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8394pp)
延伸閱讀
砸660萬買40張鴻海,1年大賺192萬秘訣「買了忘記它」!一堂139萬的理財課:認賠學到的3件事
亞洲首創!台達協作型機器手臂「洗三溫暖」培育耐熱珊瑚,科技成珊瑚復育神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