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墨串起故鄉記憶 巴西台灣人守護文化

台灣移民巴西70週年3(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7日專電)在聖保羅移民文物展的一隅,一份泛黃的繁體中文報紙靜靜躺在玻璃櫃中,字體熟悉,語言親切,彷彿是一縷從福爾摩沙吹來的風,輕柔地撫過南美的土地。它不只是紙與墨的交織,更是一段跨越半個地球的記憶,如今在異鄉守護文化。
這份報紙正是「美洲時報」,前身為1983年創刊的「美洲華報」,是巴西僑社唯一使用繁體中文的報刊,長年記錄著僑社的脈動,也見證著台灣人在南美洲文化扎根的旅程。
70年來,台灣移民的故事不僅是經濟的拓荒,更是一場語言與文化的長征,他們在異鄉築起教堂、種下菇寮,也在教育與媒體中播種文化的種子。
其中國畫大師張大千1953年移居巴西興建的中國式庭園「八德園」曾坐落慕義市,一度成為文化交會的地標,但1980年代當地政府徵地建水庫被淹沒;另聖保羅華僑天主教堂中文學校則是最早的中文教育基地。隨後,中華會館與各教會陸續開設中文補習班,讓語言成為連結故鄉的橋梁,讓文化在他鄉悄然生根。
此外,聖儒華文學校不僅教授中文、書法、舞蹈,更提供獎學金與教材補助,讓第2代台灣人回流創業,結合線上教學平台,推動「台灣式中文」在巴西的普及,鼓勵巴西學生赴台就學。
在文化傳承的路上,「巴西海外青年文化大使」(FASCA)計畫如晨光照亮新世代。由台灣僑務委員會推動,透過語言培訓與社區參與,培育第2、3代僑青的文化認同與社會行動力。
聖保羅文教中心主任尤正才指出,讓年輕僑胞在地訓練並參與僑界活動,有助於他們在多元社會中發聲,成為台灣文化在巴西的橋梁與推手。
記者參觀完移民展、離開文教中心時,一名約莫15、16歲的男孩身穿白衣黑褲,乾淨俐落,與大家一同進入電梯。聽到幾位長者對樓層的疑問,他立刻禮貌地回應,流利的中文與溫文儒雅的舉止令人印象深刻。
語言的流轉映照文化的變遷。第1代台灣移民以中文與台語為母語,信仰基督教,生活圍繞教堂與農田。隨著世代更迭,第2、3代逐漸轉向葡萄牙語,中文能力式微,語言斷層悄然浮現。許多家庭透過補習中文維繫語言認同,不過許多人以中葡混合語溝通,形成語言的交融。
美洲時報副刊主編唐潔雯對中央社表示,海外華文發展對文化傳承至關重要。開闢「華語文、小作家園地」,不僅肯定中文學校的努力與貢獻,也讓孩子有機會發表作品,激發更多學習興趣。
此外,每年舉辦的漢字文化節、華語文測驗、移民節表演等活動,不僅是僑界年度盛事,更是文化傳承的舞台與創意展演的場域。第2、3代台灣移民子弟的踴躍參與,使這些活動不再只是回顧歷史的儀式,而是語言與文化活力的展現。
台灣移民子弟在活動中揮毫書法、演繹舞蹈、朗誦詩文,不僅展現學習成果,更以嶄新的視角詮釋傳統,將台灣文化的精髓融入巴西的生活語境。
這些活動不僅搭建起世代之間的對話橋梁,也讓長輩看見文化的延續,更讓年輕一代在參與中找到身分的認同與自信,也是台灣文化在南美土地上再次伸展的見證,象徵著文化不只是被保存,更在創新中持續生長。(編輯:唐佩君)11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