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金險 分散長壽經濟風險
撰文:湯名潔
有土斯有財、以及華人根深柢固的存錢觀,使得台灣民眾退休時多半有房有存款。內政部統計,2023年國內自然人擁有的住宅數為714萬2,500戶,若以每戶平均住2.79人來推算,全台將近2,000萬人(=714萬2,500戶×2.79人)住在自有房產中。存款方面,勞動部資料顯示,2024年國人儲蓄率為23.73%,相當於每賺100元,就有超過23元被存入銀行。

但台灣退休族的財務狀況仍有可慮之處。中華經濟研究院2024年的一項退休現況調查發現,已退休人士的平均月收入不到3萬元,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受訪者多仰賴社會保險(如勞工保險)支應生活開支,未能自行創造老後現金流。隨著退休後餘命愈來愈長,多數人也在訪談中表達了對於通膨、負利率或醫療支出將侵蝕存款與生活費的擔憂。
「活太久、錢不夠」已成為人生新風險,除了加強儲蓄與投資,還有什麼解決之道呢?元大人壽建議,年金險具有「每期提供現金給付」的特性,民眾可考慮納入退休規畫中,以分散長壽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

年金險大致分3類 強調活到老、領到老
年金險的設計基礎是「活到老、領到老」,透過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當達到約定的年齡或時間點後,保險公司會開始定期給付年金(編按:另有年金險可選擇一次給付)。有些年金險設有給付年期,如投保人最多領到110歲;有些則為終生給付,投保人無論活到幾歲,都能持續領取年金維持生活,直到身故為止,免去了退休後的餘命超出預期、資金可能耗盡的焦慮。
國內年金險可大致分為3類:定額年金險、變額年金險及利率變動型年金險(簡稱「利變型年金險」)。
定額年金險是傳統的年金商品,沒有連結投資標的、投保時預定利率、未來可領到的年金金額固定,投保人所需承擔的風險最低,不過也由於利率偏低、抗通膨能力弱,如今已非市場主流選項。
變額年金險則是跟投資市場掛鉤,屬於投資型保單的一種,保戶每期繳交保費後,資金會投入到由保險公司提供的基金帳戶,未來年金的領取金額將依帳戶表現而變動,亦即由投保人自負投資盈虧。有些商品設有保本機制或是最低保障收益,但是有些商品則可能會賠掉全部本金,風險程度不一。
利變型年金險分為甲型(利率固定但較低)與乙型(利率可能隨保險公司宣告而變)2種,產品選擇性多。乙型因採用「宣告利率」,每年或每月將依市場行情調整利率,故比起定額年金險更能對抗通膨,風險則比自負投資盈虧的變額年金險來得低。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不少投保人會將利變型年金險當成投資工具之一,2024年8月金管會特別發出聲明,要求保險業者在銷售利變型保險商品時,不得以調升宣告利率作為訴求,同時提醒民眾利變型商品的本質是保險,而非獲利的工具。
雖然年金險商品設計已成熟,但市場尚待推廣。回顧近10年(2015年至2024年),年金險的保費收入僅在2021年突破5,000億元,其他年度多維持在2,000億、3,000多億元,不似醫療險與意外險的保費收入逐年成長,這顯示了國人較有意願投保可降低風險傷害的險種,對於年金險這類長期資產配置工具,接受度有限。
依「年齡」選擇年金險 屆臨退休宜選即期給付
年金險該怎麼選?答案是:依「年齡」決定。相較於年輕人以及40歲、50歲的中壯族群,年齡已超過60歲而距離退休不遠的人士,需要的年金險以「即期給付」為主。
元大人壽表示,年金險有「即期」與「遞延」2種給付方式。即期給付的年金險在保險契約訂立並完成繳費之後,即依照約定開始給付年金,有「即繳即領」的特性。遞延給付的年金險則是在投入保費後,保單價值隨著預定利率、宣告利率或連結的投資標的,經過一定的期間累積後,才能讓保戶請領年金。
有鑑於此,屆臨退休者如果想要趕在沒有工作收入後由年金險支應生活開銷,就應選擇定額或利變型的即期年金險,高齡長者亦同,因為即使可能須一次繳交較大筆保費,但後續的年金能夠支持自己安心終老。至於尚有時間累積保單價值的年輕人、中壯族則應選擇給付方式為遞延型,到了退休時才啟動年金,以享受複利效果。
本文獲「Smart自學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