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最後由誰來把關?你買的產品最終需要一位「安全資料簽署人」
圖、文/潮健康
隨著台灣化妝品「產品資訊檔案(PIF, Product Information File)」制度將於 2026 年 7 月正式上路,一個過去鮮少被消費者注意到的角色,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安全資料簽署人(Safety Assessor, SA)。

一瓶化妝品要進入市場,必須經過多道程序:成分審查、檢測數據、保存期限標示等,環環相扣。但最終,誰來確認這瓶產品能不能安心使用?答案就是安全資料簽署人。
誰是安全資料簽署人?化妝品最後的安全把關人
SA 的工作不是研發配方,也不是行銷宣傳,而是站在最後一道關卡,為產品做安全把關。他們必須審閱整份 PIF,確認產品使用於人體時風險是否在合理範圍內、檢測數據是否充分可靠,以及配方是否符合現行法規。
如果上述條件沒有符合規範,PIF 就是不完整的,產品也無法合法上市。
誰能成為安全資料簽署人?不是人人都行
依據規範,只有符合特定專業背景的人,才能擔任合法的 SA:
- 畢業於醫藥、毒理或化妝品相關科系;
- 或在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畢業於化學或化工科系,並具備五年以上化妝品安全評估經驗。
此外,SA 還必須完成由國內外大學或主管機關認可單位開設的安全性評估課程,才能取得資格。
不同於一般證照「一次拿到就終身有效」,SA 的資格必須持續維護,每年都需完成至少 8 小時的進修課程與考核,內容涵蓋最新的風險評估方法與國際趨勢;這也意味著,SA 必須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確保評估判斷符合最新法規與國際標準。
對消費者而言,這樣每年持續更新專業知識的做法,有助提升品牌產品安全性與法規遵循的透明度與信任感。
PIF 制度推動為美妝市場帶來更高的信任感
「PIF 不只是法規義務,它能讓品牌更透明地面對消費者,同時也有助於提升市場信任度。」標準認證安全資料簽署人陳萱容表示。
不過她也提醒,PIF 簽核流程並非一蹴可幾,許多品牌甚至在向原廠索取資料時就遭遇困難,據觀察顯示,如能於今年內推動主力產品 PIF 建置,可降低未來簽核案件增加可能造成的行政延誤與上市等待時間。
當你下次拿起一瓶保養品時,不妨想一想:「它能夠在架上出現,是因為有人替我確認過,它真的安全。」唯有當更多消費者認識並關注 PIF,品牌才會更積極落實建置,配合制度持續推進,台灣也就能共同打造一個更安心、更值得信賴的美妝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PIF 不是誰都能簽!你的化妝品安全資料簽署人(SA)找對了嗎?
・標準認證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