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亮眼民心無感 台灣GDP超車日韓的體感落差

發布時間:2025/09/15 17:44:19
更新時間:2025/09/15 18:11:29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品觀點

你沒看錯,台灣人均GDP超日趕韓。南韓媒體及國際預測顯示,今年上半年台灣人均GDP遠甩日本,更即將超車南韓。

數字亮眼民心無感 台灣GDP超車日韓的體感落差

你沒看錯,台灣人均GDP超日趕韓。南韓媒體及國際預測顯示,今年上半年台灣人均GDP遠甩日本,更即將超車南韓。好消息不只如此,瑞士銀行報告,台灣成人平均資產952萬元,也贏過日韓。難怪總統賴清德自豪表示,台灣股市突破2萬5000點、經濟指標表現良好,呼籲大家「對執政團隊要有信心」。但一般民眾恐怕難以感同身受這些亮麗表現。氣象預報有所謂的體感溫度,政府或許應該多關心體感經濟。例如,台灣平均月薪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如果以薪資中位數來看應該更慘,台灣勞動成果分配不均,民眾如何對政府有信心?

主計總處預估今年台灣人均GDP為3萬8066美元,雖超越南韓,但台灣平均月薪卻在亞洲四小龍墊底。根據今年8月統計,台灣平均月薪僅5.6萬元,遠低於南韓的6.85萬元,更慘輸日本的7.7萬元。數字說明了,我們的經濟總量在成長,但分配到勞工手上的比例卻在縮水。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直言,人均GDP只是平均數,真正意義有限,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才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再看股市,賴總統高舉「股市破2萬5000點」作為政績,但學者分析,這恐怕是台積電等少數企業榮景所帶來的假象,與大多數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困境,並無直接關聯。事實上,台灣無薪假人數創新高,服務業在兩岸急凍以及國人海外旅遊潮的情況下,正在苦撐。台灣服務業勞工高達七百萬人,並未分享到出口與AI產業的紅利,凸顯了台灣產業發展的結構性不平衡。況且賴政府嚴控房市,投資熱錢只能流向股市,恐怕也是股市在關稅風暴中,站上新高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會的分配不均問題日益嚴重。疫情期間,台灣企業盈餘暴漲,當時台灣人均GDP即短暫超越了南韓。但當時勞工受僱報酬占GDP的比例卻明顯下滑,反映企業與股東賺得更多,而勞工分到的果實更少。根據統計,2021年台灣前20%家戶可支配所得,是後20%家戶的6.15倍,吉尼係數也持續上升,貧富差距逐年擴大。這種「相對剝奪感」,是讓民眾對經濟成長數字冷感的根本原因。

數字不會說謊,但執政者若選擇性引用,就可能讓「亮麗的數字」淪為「空洞的自我吹噓」。台灣的確值得驕傲,但更值得反思:我們究竟是要成為少數財團的樂土,還是多數勞工的安居之島?人均GDP超越南韓,固然是經濟發展的漂亮註腳,卻不能替庶民荷包加溫。若政府無法縮小財富差距、改善低薪環境,再多的「數字」與「喊話」也無法換來民眾信心。

真正的體感經濟,不是股市點數,不是GDP排名,而是勞工月底能否存到錢,年輕人敢不敢買房、願不願意生孩子。經濟終究不是一場和南韓、日本的比賽,而是一份要讓人民切身感受的生活保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