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首投台灣新創 宇見打造AI練功虛擬工廠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9日電)如果說工廠是一台複雜的遊戲機,「數位孿生」就是它的「模擬器」。在模擬器裡,你可以無限次重來、測試不同配置,而不用冒著真實停工或失敗的風險。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是在電腦裡創造出一個與現實同步的「虛擬分身」,最早應用在航太領域,例如阿波羅13號任務中,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透過模擬環境找出解決方案,協助太空人安全返航。現在,它已成為製造、物流、交通與能源產業的數位轉型核心工具。
輝達AI應用競賽 成創業起點
這股新潮流,台灣新創也搶得先機。1988年出生的徐嘉呈,原本學的是電影3D特效,曾參與好萊塢製作。他敏銳意識到3D技術將很快被人工智慧(AI)顛覆,於是自學AI,回到台灣後曾在人工智慧學校協助企業轉型,並在2022年NVIDIA(輝達)舉辦的AI應用競賽中拿下第一名。
在NVIDIA的鼓勵下,他和畢業於台灣大學財金系的余泰萬共同創立宇見智能(MetAI),2023年初正式運作。個性內向的徐嘉呈專注於技術,對外營運交給余泰萬,再加上新創圈好友劉大維,3人組成MetAI的「鐵三角」。
擅長跨領域管理的余泰萬,曾在銀行與私募基金、VR新創、傳統製造業工作,對「可以改變人類未來的新創事業懷抱極大熱情」,也發現產業導入AI的痛點,很多是「資料不夠」。他強調,AI需要龐大的資料來訓練,但在許多產線上,瑕疵或其他高價值樣本稀少,這正是MetAI看見的機會。
MetAI的核心技術平台「MetGen」,就是能把一份工廠設計藍圖,快速轉換成數位孿生環境,給AI做訓練的生成式平台,這樣的環境不只是一個3D模型,更是反映真實世界如何運作的「模擬世界」。
以MetAI早期投入的PCBA產線為例,AI 瑕疵檢測常因樣本不足而停滯。MetAI能不斷生成「虛擬瑕疵品」,讓AI像在打電動練習模式裡,一次次學會如何辨識問題,最後再回到真實世界上場。
3分鐘生成數位模擬場景 減少建置時間
余泰萬說,傳統3D建模可能要花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將環境建立出來,MetAI的生成平台MetGen則能在3分鐘內生成完整數位模擬場景。對企業來說,就像是原本要花數週搭建的「樂高模型」,現在按下按鈕就能生成,且可以修改,「大大減少廠商提案前的藍圖設計時間」。
在智慧倉庫裡,MetAI也能預模擬搬運機器人、輸送帶的運作,預先算出「一小時能處理多少貨物?」,再決定怎麼規劃倉庫的空間最佳解決方案。
2024年6月,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大體育館演講時,展示了廣運機械打造的自動化倉儲智慧工廠,背後模擬的推手,就是由MetAI打造。
輝達之所以注意到 MetAI,不只是因為數位孿生,而是因為這正是「物理AI」落地的必經之路,必須先有一個「遊戲場景」讓它練習,而MetAI正好為機器人「打造了這個世界」。
所謂「物理AI」,就是讓AI不只存在於螢幕裡,而是能真正控制機械、管理產線、協助人類工作。這需要Real-to-Sim(真實世界建立進虛擬環境中)與Sim-to-Real(模擬結果回到真實世界落地)的雙向循環。未來,不論是智慧工廠、物流倉儲,甚至自駕車與城市規劃,都可能依賴這樣的流程。
推進物理AI時代站上世界舞台
余泰萬強調,MetAI的使命不是做出AI方案,而是定位為AI的基礎建設公司,讓客戶在平台裡快速生成特定精準場景後進行訓練,但他也坦言,模擬世界不會有100%精準,因為物理特性、邏輯和真實世界不完全一樣,舉例來講,若用不同的扭力去模擬機器手臂如何運作,不只要討論扭力,也要討論摩擦力等,「會模擬到沒完沒了」,因此重點是在可用的算力中,想辦法模擬出最接近真實樣貌的結果。
2025年1月,MetAI宣布完成400萬美元(約新台幣 1.32 億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廣運、所羅門、輝達與創投業者。這筆資金,讓MetAI有機會把台北市南港重陽路的小辦公室,變成通往全球工業AI的起點。
至於輝達為何看中MetAI?余泰萬認為,第一個當然是技術,第二個是MetAI和NVIDIA的市場策略有非常大的結合性。成為輝達首個投資的台灣新創後,等於直接站上產業舞台中央。MetAI第一批客戶幾乎都是NVIDIA牽線而來,包含廣運、國際自動化大廠及半導體龍頭等。
MetAI知名度躍升,2025年馬不停蹄將腳步擴展至美國,包括參加美國非營利組織Taiwan Next基金會3月在矽谷舉辦的台灣新創展演,5月又隨經濟部赴美參加新創競賽活動SelectUSA Tech。
余泰萬說,全世界最大的倉儲都在美國,半導體廠也有潛在商機,MetAI的技術很適合在美國發展,因此非常感謝經濟部提供機會,讓MetAI能貼近美國市場。
訪談最後,余泰萬表示,未來台灣不一定會成為數位孿生的全球中心,但可能成為製造業數位孿生的全球中心,就像黃仁勳說的,台灣30年來在代工製造與半導體產業累積了龐大的知識與資料。這些寶藏過去像「礦藏」一樣埋在產線裡,「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核心來推動全世界的工業4.0」。(編輯:陳姿伶)1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