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教你地瓜「先蒸後烤」鬆綿香甜 營養師分享:有助減肥、顧腸道
圖、文/周刊王
甘藷,在台灣被稱作地瓜、番薯,是世界第七大糧食作物,在本地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農糧署近日透過社群平台強調,全台地瓜有99%來自國產,主要產區集中在雲林、彰化與台南,全年皆可供應。常見品種包括淡黃色的臺農57號(黃金甘藷)、橙紅色的臺農66號(紅心甘藷),以及紫色的臺農73號(紫玉甘藷)。官方特別提到,這些品種不僅風味各異,營養價值同樣豐富,含有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與花青素。

農糧署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在料理地瓜前,將切塊或削皮後的地瓜浸泡在清水中,可以洗去乳汁並避免氧化變黑;若要用於炒、燴或燉的料理,先行半煎炸能讓口感更加緊實;而喜歡烤地瓜的民眾,可以嘗試「先蒸後烤」的方法,先用電鍋蒸熟再放入烤箱,不僅中心容易熟透,香氣與口感也會更鬆綿。
其實地瓜的好,營養師高敏敏先前也曾在臉書粉絲專頁撰文分享,高敏敏解釋,地瓜的膳食纖維含量大約是白飯的10倍,能促進腸胃蠕動,水溶性果膠更能幫助軟化糞便。
高敏敏也提到,地瓜因含有豐富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減少熱量攝取,對減肥族群特別有利。地瓜還富含鉀元素,有助於排鈉降壓,搭配其中的「黏液蛋白」則能維持血管健康並降低血脂。
在抗癌與抗發炎方面,紅肉與黃肉地瓜提供大量β-胡蘿蔔素,而紫肉地瓜的花青素則對抗氧化與眼睛保健特別重要。她提到,β-胡蘿蔔素有助於夜間視力,花青素則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緩解眼睛疲勞。至於血糖控制,地瓜屬於低GI澱粉,能維持血糖穩定,對糖尿病患者是一種適合的替代主食。
在烹調方式上,高敏敏提醒應以蒸為首選,其次是水煮與烤,最後才是油炸。高敏敏解釋,蒸能保留最多營養素與抗氧化物質,水煮則容易流失水溶性營養素,烤地瓜雖香甜,但升糖指數偏高,不利血糖控制,而油炸會增加熱量,導致營養流失。她也建議連皮食用,因為大量膳食纖維與維生素集中在外皮,例如維生素C與類黃酮含量更高於地瓜肉本身。
在飲食替換上,高敏敏舉例,一小條地瓜約等同於1/4碗白飯或半顆馬鈴薯,若已經吃了地瓜,應適度減少米飯份量,避免雙重澱粉攝取造成血糖飆升。高敏敏也提到,將地瓜冰過後再吃,會讓澱粉結晶化為抗性澱粉,不僅能降低GI值,還有助於減脂、降膽固醇與抑制血糖上升。
目前台灣市場上流通的地瓜種類多樣,像是紅肉甘藷、黃肉甘藷、金石地瓜、冰心地瓜、芋心甘藷與菱角牛奶地瓜,其熱量大多在100至130大卡之間,膳食纖維含量約2至3克,並含有不同量的維生素A、C與鉀。她建議搭配優酪乳食用,利用益生菌與膳食纖維共同維持腸道菌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