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專家揭歷史脈絡:花蓮溪不是吃素的

發布時間:2025/09/24 11:34:15
更新時間:2025/09/24 13:02:15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周刊王

花蓮縣光復鄉昨(23日)因豪雨導致花蓮溪支流之一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溢流,引發嚴重洪水災情。對此,登山專家蔡日興分析,花蓮溪水勢湍急,堰塞湖本來就容易發生溢流,雖然事前有警示,但沒有及時撤離,「短期檢討是地方沒錯,但長遠得看歷史。」他強調,花東縱谷地形複雜,加上人為改道與各種建設,更可能引發災難,直言「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專家揭歷史脈絡:花蓮溪不是吃素的

花蓮溪支流之一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因豪雨發生溢流,引發嚴重洪災。對此,登山專家蔡日興分析,花蓮溪水勢湍急,堰塞湖本來就容易發生溢流,雖然事前有警示,但沒有及時撤離,「短期檢討是地方沒錯,但長遠得看歷史。」他強調,花東縱谷地形複雜,加上人為改道與各種建設,更可能引發災難,直言「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蔡日興昨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對於有人質疑為何沒有提早警告感到不解。他指出,其實在當天上午11點之前,相關新聞就已經發布,若明知堰塞湖即將溢流、也掌握危險區域,最後卻沒有及時撤離,問題應該出在地方政府的應變不足。不過蔡日興強調,光復鄉的大規模淹水短期檢討確實與地方治理有關,但若要真正理解問題,還必須放在更長遠的歷史脈絡中。

他回顧自己先前研究花東縱谷的經驗時提到,除了參考高山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的相關資料外,也比對了荷治與清代留下的史料。這些資料顯示,馬太鞍社雖然已經有4百年沒有遷移,但過去的花東縱谷並不像今日般人口密集,反而有大片空白。尤其馬太鞍社往北幾乎沒有聚落,僅有少數依靠大社聯盟保護的小村落存在,直到奇萊平原(今吉安一帶)才逐漸出現人口聚集的情況。

蔡日興指出,造成這種格局的原因有2個。一方面是花東縱谷土地本來就相當貧瘠,直到日治時期推動水利工程,才讓耕作環境獲得改善;另一方面則是花蓮溪經常改道,堰塞湖溢流與潰堤並非首次,歷史上必定已經發生過無數次。

他進一步以族群的居住經驗來說明。布農族在台東與高雄定居僅有1百餘年,難以明確判斷哪些地方適合居住,也不排除後人會編造故事。但阿美族在花東縱谷生活超過4百年,卻始終沒有選擇住進光復市區,顯示原住民早已明白淹水是必然的自然現象,並清楚哪些地方才是相對安全的居所。

蔡日興同時反問:「鐵路為什麼要走地下隧道過溪?」他指出,這正是工程設計者早已認知到潛在的必然風險。他也補充,台鐵在花蓮共有2條隧道專門為過溪而設,一是光復隧道(馬太鞍溪),另一則是溪口隧道(壽豐溪)。他最後再次提醒大眾,不要低估自然的力量:「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