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促美製晶片 業界:耗時長、幅員闊難成聚落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29日專電)川普政府力促晶片製造回歸,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近日談到在美打造半導體供應鏈時強調這是一件好事,「但需要很長時間」;業界分析聚落效應為一大考驗,美國幅員遼闊、各州存在利益分配矛盾構成挑戰;晶片產品後段製程尚難在美國完成。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29日專電)川普政府力促晶片製造回歸,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近日談到在美打造半導體供應鏈時強調這是一件好事,「但需要很長時間」;業界分析聚落效應為一大考驗,美國幅員遼闊、各州存在利益分配矛盾構成挑戰;晶片產品後段製程尚難在美國完成。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提到台灣美國晶片製造「五五分」,引發關注。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力促製造回歸,晶片大廠輝達(Nvidia)、超微(AMD)執行長黃仁勳、蘇姿丰多次公開表示,支持多元產地以強化供應鏈韌性。
蘇姿丰27日在矽谷出席華美半導體協會(CASPA)年會晚宴,被問到在美打造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的機會與挑戰時指出,生產據點分布在不同地區非常重要,許多半導體公司正努力將更多製造帶到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產業應該要支持這樣的做法。
她補充,台灣在高效生產並提供先進技術表現極為出色,「我們與台積電的合作,可能是我們最重要的夥伴關係。」而半導體至關重要,必須確保供應鏈多元化。
她也指出,製造回歸美國需要很長時間、很大努力,以及供應鏈所有環節的共同合作。
美國政府政策持續在矽谷發酵,半導體界透過對話試圖凝聚共識、應對挑戰。
台積電首席科學家、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教授黃漢森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被問到類似問題,他以學者身分表示,在發展半導體上,台美兩地各有不同的挑戰;台灣方面,需求增加但人才逐漸短缺是一大問題,台積電幾乎已吸納了台灣所有可用的博士人才。
就美國而言,黃漢森指出,美國半導體製造最大的困難在於「幅員遼闊」,50個州的人口分散各地,而世界上許多成功的先進製造業都擁有所謂聚落效應(cluster effect),整個供應鏈生態系、整個基礎設施在地理上彼此鄰近,才能互相支援。
黃漢森舉例,一座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運轉的晶圓廠,一旦設備發生故障,供應商的工程師必須在周遭才能協助解決問題,不太可能等到供應廠商派人飛去處理。
他分析,這種聚落效應在美國仍有待發展,而且政治上,要把所有資源都聚集在同一個地方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就是美國需要解決的關鍵挑戰」。
他也表示聚落成形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幾;例如美國南部南卡羅來納州的汽車製造業便是一個成功典範,日本和德國公司相繼到當地建立汽車廠,在打造聚落效應上取得成果,但那是經過約30年時間才逐步實現,「必須非常有耐心」。
一位不具名半導體業界人士向中央社分析,美國政府作法確實有助晶片製造回歸美國,台灣企業在美國擴大產能、打造相關供應鏈,同時持續對外尋求風險分散已是進行式。不過,供應鏈後段毛利較低的公司來美國則面臨成本、利潤等挑戰。
他表示台積電生產晶圓,完成之後,後段製程可能還需要至少1個月以上的時間,美國較缺乏能夠接手那些環節的公司,面臨到即使蓋了晶圓廠,到一定階段後可能還是得送回亞洲進行後段製程,才能做出最終產品的問題,仍有成本和流程的重重考驗。(編輯:韋樞)1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