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時隔7年再陷關門危機!《BBC》分析「4種可能結局」
圖、文/周刊王
2025年美國政府再度陷入關門危機。由於聯邦參議院未能在美東時間9月30日晚間,通過1項臨時支出法案,導致聯邦政府面臨近7年來首次的大規模停擺。政府運作被迫中斷,數十萬名聯邦僱員受到影響,公共服務與經濟活動也受到波及。如同歷史上所有的政府關門危機,這場僵局終究會結束。可能只需數日,也可能延續數週,最終在輿論壓力與政治代價下,總有一方會讓步。然而,究竟誰會先退縮,《BBC》也分析多種可能情境。

2025年美國政府再度陷入關門危機。由於聯邦參議院未能在美東時間9月30日晚間,通過1項臨時支出法案,導致聯邦政府面臨近7年來首次的大規模停擺。政府運作被迫中斷,數十萬名聯邦僱員受到影響,公共服務與經濟活動也受到波及。如同歷史上所有的政府關門危機,這場僵局終究會結束。可能只需數日,也可能延續數週,最終在輿論壓力與政治代價下,總有一方會讓步。然而,究竟誰會先退縮,《BBC》也分析多種可能情境。
在最新1輪投票中,參議院民主黨人集體否決了共和黨提出的臨時支出法案。該法案原本能將政府運作維持至11月。雖然有44名民主黨人,以及共和黨參議員中的孤獨異議者保羅(Rand Paul)投下反對票,但仍有2位民主黨人及1位與民主黨友好的無黨籍參議員,選擇與共和黨站在一起。
其中,來自緬因州的無黨籍參議員金(Angus King)向來行事不可預測;賓州民主黨參議員費特曼(John Fetterman)近1年來也逐漸走出自己的路線。但內華達州民主黨人馬斯托(Catherine Cortez Masto)則更具指標性,她並非典型的激進派,但她即將在2026年的期中選舉迎來連任挑戰,尤其是內華達州在2024年大選時已經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拿下,長期呈現傾向共和黨的趨勢。
因此馬斯托雖然在聲明中指出,她擔憂政府停擺對內華達州經濟造成傷害,但實際上,她更擔憂選民因關門危機心生不滿,最終影響自身的政治前途。然而,她並非唯一陷入政治壓力的民主黨人,來自喬治亞州、維吉尼亞州與科羅拉多州的民主黨參議員,也同樣將在2026年面臨選戰。而明尼蘇達州、密西根州與新罕布夏州的現任民主黨參議員則選擇退休,但他們也憂心停擺會威脅民主黨對這些席位的掌控。
共和黨參議院領袖圖恩(John Thune)透露,他已經聽到部分民主黨人對停擺現況感到不安。他打算在接下來幾天持續安排投票,施壓民主黨。如果再有5位民主黨人倒戈,停擺就能結束,而這與民主黨領導層的意願無關。
然而,即便民主黨相對維持團結,隨著停擺持續,壓力勢必加大。聯邦員工長期以來是民主黨的重要支持者,他們最直接承受停薪與失業威脅。如果川普政府趁機削減聯邦計畫,或將臨時停職變為永久裁撤,恐怕會進一步激化矛盾。與此同時,全美民眾也會逐漸感受到政府服務縮減與經濟干擾的後果。歷史上往往是引發停擺的一方承受最多輿論責難,而這次提出強硬要求的是民主黨。如果民意風向認定民主黨應該負責,該黨或許會選擇見好就收,將停擺視為凸顯醫療補助削減問題的1次短期抗爭,適時的止損。
另一方面,共和黨目前自認佔據優勢,並嘗試進一步加大民主黨的壓力。然而,也不排除他們誤判形勢,最終被迫讓步。歷史上多數停擺都由共和黨主導,這讓民眾可能習慣性的將責任歸咎於他們。此外,若共和黨在削減政府開支與人事時操之過急,反而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在這種情境下,共和黨或許會向民主黨釋出讓步,例如延長健保補助,以安撫低收入選民並削弱民主黨在選戰中的攻勢。這種妥協雖不容易,但並非毫無可能。
不過,目前雙方更多的是激烈言辭與相互攻擊。川普在社群平台上發佈帶有粗話的AI惡搞影片,民主黨則以川普與淫魔富豪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的合成照片反擊,並誓言將長期抗戰。這場僵局若持續下去,後果恐怕會比上次2018年至2019年的政府關門,所創下的35天停擺紀錄還要嚴重,因為上次至少還有部分政府資金獲得批准,而如今卻是全面停擺。
如果情勢拖延過久,最終或許已經無關誰能「勝出」,屆時2黨都將背負責任。現任議員將在2026年的期中選舉上承受選民的怒火,而美國民眾對政治的不滿也將進一步加深。這樣的惡性循環,可能只會為下一波標榜「顛覆既有體制」的政治人物鋪路。換言之,停擺、妥協、再停擺,歷史將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