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廉社門市電子標籤它做的!「雲創通訊」靠本土優勢吃下大單 再瞄準智慧零售成長商機
撰文:陳禹蓁
當歐美日零售業早已導入電子標籤,剛起步的台灣市場仍有大量機會。本土新創雲創通訊憑藉客製化服務與在地速度優勢,從法國打回台灣零售通路,突圍國際大廠夾擊。
走進美廉社,你是否發現無論從生活用品到乾貨、生鮮⋯⋯,所有商品標示全都改為一片片的電子標籤。往冷藏櫃上定睛一看,電子標籤清楚顯示,品名巧克力牛乳,原價55元,當日即期品特價48元。

最近的中秋節檔期,禮盒、烤肉商品也同步換上電子價卡新裝。以前為了促銷換標籤,要列印出一張張標價,到商品物架上逐件更換標籤。現在,只要電腦輸入,一指按鍵,便瞬間完成。
美廉社這套「智慧電子標籤系統」(ESL System),其實出自2012年成立、僅32人的「雲創通訊」。
「電子標籤不是單純的硬體替代品,而是協助零售業智慧轉型的服務。」雲創通訊董事長暨總經理魏駿愷說。畢業於交大電子系的魏駿愷,曾赴美攻讀IC設計博士,其後進入美國新創公司專注通訊技術。2006年返台後,任職半導體公司。
「創辦雲創其實是一個意外。」魏駿愷笑言。2010年代物聯網興起,「連接萬物」(connect everything)成為通訊領域的共同願景。偶然接觸電子標籤產業的他,嗅到電子標籤在地系統的商機,萌生創業的想法。
在真正成立公司前,魏駿愷帶著僅10人的小團隊,投入電子標籤的硬體方案開發。他們買來當時市面上難求的電子紙模組,及國際大廠的IC晶片,經過反覆研究測試,最終團隊自行設計的產品,耗電量竟僅為對照組的三分之一。這項突破,讓魏駿愷心中確信:「真的能走下去!」

產品+服務 歐洲經驗成範本
不過,真正的創業決心,是因為電子紙龍頭元太科技推了一把。
有一次,魏駿愷與元太科技及元太大股東永豐餘高層聊天,對方提及,正在尋找能提供電子標籤服務的在地系統整合商。元太科技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洪集茂也說,公司早就看好電子標籤在零售的應用,但一直缺乏實際「試點場域」,當時具有電子標籤整合方案的廠商主要來自法國、瑞典或中國,獨獨沒有本土廠商。順水推舟下,雙方決定合作,聯手打造電子價卡的「台灣隊」。
雖然產品有競爭力,但台灣市場剛起步,客戶難覓;反觀歐美、日本早已導入,魏駿愷決定赴歐洲參展,從國際市場切入。
2016年,法國藥妝店客戶訂單成為雲創的重要轉折。由於小而密集的藥妝環境,商品多為垂直擺放、貨架狹窄,大廠設計的長形標籤並不適用,而一次僅需安裝數千支標籤的規模太小,動輒安裝數十萬支規模的大廠不可能為其量身客製;此時,有彈性、可提供小規模量身打造的雲創順利出線。與該法國客戶的合作,成為雲創解決方案的最佳範例,靠著這個案子,雲創陸續吸引5、6家法國藥妝店跟進。
有了歐洲經驗後,雲創轉頭回到台灣,一舉拿下三商家購旗下美廉社電子價卡大案。一名電子標籤業者透露,美廉社一開始找的合作對象就希望是「在地業者」,關鍵在於,若要頻繁修改促銷與廣告訊息,最重視的就是反應速度,本土廠商可提供即時與彈性服務,比透過代理商引進的外商更有優勢。
管理省時 也可導入物流倉儲
魏駿愷指出,美廉社要求7個月內完成全台安裝,且安裝過程不能停業。「美國大賣場或許能分區停業施工,但台灣零售不想損失業績,行不通!」為此,雲創將流程分解,先裝基地台,再安裝電子標籤,確保銷售不中斷,成功在期限內於8百家門市安裝共3百萬支電子標籤。
三商家購董事總經理邱光隆指出:「零售業做的是時間生意。」公司投入約4.5億元安裝電子價卡,是母公司三商家購去年全年獲利1.4億元的3倍,如此大手筆,就是希望門市管理與銷售策略更有彈性。
導入後,美廉社更換價格從以「小時」為單位縮短至10分鐘內完成,店員也能將省下的時間專注服務顧客。雲創也規畫將AI納入決策輔助系統,協助零售業更快、更精準地執行促銷活動。
全球最大電子貨架標籤供應商之一、法商Vusion Group(VG)亞太區業務負責人蘇倉民指出,VG在台也曾切入台灣超市通路,從個別幾家門市開始做起,看好美廉社導入可以產生帶動效果,可望促使統一、全家、全聯等大型業者願意大規模跟進。
魏駿愷認為,疫情加快無人化發展,「零售智慧化是必然趨勢。」他預期未來幾年零售應用可維持雙位數成長,他同時也看好電子標籤應用在物流與倉管的潛力。
舉例來說,電子價卡能即時顯示庫存、批號與到期日,協助倉管人員快速掌握貨位資訊,也能搭配燈號與數字提示,引導揀貨與分貨作業。目前雲創在台灣已擁有超過1500個導入據點,涵蓋零售通路與工廠。
雲創從海外回攻台灣,跨出成功一大步。接下來,它能否發揮本土優勢以及客製化服務的利基,持續擴張,將決定這家新創能否從「後進者」,躍升為台灣產業智慧化的重要推手。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87rnmk)
延伸閱讀:
0056配息0.866元、年化配息率逼10%,最後買進日是這天!施昇輝爽領7位數股息:韭菜變「久財」
永續管理師必讀》ESG 報告掌握 3大重點,助企業揭露更透明、建立信任,避開漂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