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轉型強化地方溝通 枋山鄉民親訪風電場體驗農電共榮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風力發電的實際運作狀況與環境影響,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與瑞風能源於12日共同舉辦「風電真實面」參訪活動,邀請屏東縣枋山鄉近40位居民北上前往雲林崙背風力發電案場,近距離了解綠能設施以及體驗風機運作的真實樣貌。

參訪團一抵達崙背鄉海濱,一座座矗立在海風中的白色風機映入眼簾。民眾帶著疑惑與好奇走近風機基座仔細聆聽運轉聲響。令人意外的是,許多人原以為風機會帶來轟隆隆的噪音,但實際感受卻完全不同,蟲鳴鳥叫與自然風聲甚至比風機聲音更為明顯。

枋山鄉民眾實地參訪風電案場,瑞風能源執行長許嫺音(左二)詳細解說風電與環境的共榮與運作/台灣綠電應用協會
來自楓港的葉先生坦言,原本他對風力發電存疑,甚至曾在地方說明會簽下反對連署。「我太太聽人說澎湖風機會影響羊群飼養,我本來也很擔心。但今天實際來看,最新型的風機聲音比想像中安靜許多,聲音甚至比落山風還小,完全顛覆我的印象。」葉先生笑著說,他親眼所見後,態度也從反對轉為支持。
另一位參訪民眾廖小姐則觀察到,風電場的土地利用方式與光電不同,不會佔據大片農地。「農作可以照常進行,沒有污染,也不影響種植,其實很讓人安心。」她表示,回去後會把這次的見聞分享給更多鄉親。

參訪民眾來到風電機基座,實地了解一座風機基地用不到20個停車位的土地,就比使用4甲農地做太陽能的效益更高/台灣綠電應用協會
瑞風能源執行長許嫺音指出,風力發電的實際樣貌常被誤解,「聽別人講不如親眼看到,來現場就知道風機其實非常安靜,也能與農業共榮。」她進一步說明,風機下方的土地仍可種植洋蔥、芒果等農作物,農民除了農產收入外,還能獲得土地租金,「這樣的雙重收益可以帶來更長期的穩定,20年的時間讓農民更有保障。」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也強調,風力發電與自然環境的共生性極高。「農田照常種,生態照常維持,用風來發電,是台灣最有效率的綠能推動方式之一。」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右二)強調民眾能親眼看到、親身體驗風力發電與自然環境的共生,不再被謠言誤導/台灣綠電應用協會
許博涵秘書長表示,綠電應用協會推動這類參訪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民眾能親眼看到,從自己的體驗了解真實狀況,不再被謠言或錯誤資訊誤導。針對台灣淨零轉型,地方對綠能設施的理解與接受度成為推動關鍵。這場參訪不僅讓鄉親們看見風力發電的真實樣貌,也為綠能與地方溝通開啟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