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 助七旬「巴金森」婦生活如常!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七旬的林阿姨在十多年前發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症狀,甚至出現左手捲曲、左腳拖行等症狀。直到就醫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初步先以服藥方式控制,但四、五年後陸續出現藥效下降與副作用,嚴重時甚至會突然癱軟無法移動,得靠大聲呼救才得以脫困,也讓她害怕外出。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七旬的林阿姨在十多年前發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症狀,甚至出現左手捲曲、左腳拖行等症狀。直到就醫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初步先以服藥方式控制,但四、五年後陸續出現藥效下降與副作用,嚴重時甚至會突然癱軟無法移動,得靠大聲呼救才得以脫困,也讓她害怕外出。
長期藥效波動像開關 影響日常生活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千岱表示,巴金森氏症病友長期口服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藥物後,會出現藥效波動的現象,此時運動功能就像開關一樣,在藥效來時能自由行動,如同進入「On」的狀態,而在藥效減弱時突然寸步難行,如同切換至「Off」斷電般。此現象與多巴胺濃度波動有關,是巴金森氏症常見的病程進展之一,若經過藥物調劑仍無法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就得尋求其他治療方式。
「深部腦刺激」治療大幅改善症狀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指出,深部腦刺激是一種透過微創開顱手術,以精準的立體定位技術,將長度15毫米、直徑1.5毫米如此微小的晶片植入腦部深處特定神經核,以電刺激方式穩定神經活動,藉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顫抖、僵硬與動作障礙,並降低因藥物導致的異動症、幻覺或行為衝動等副作用。上述患者就是透過「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的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機器手臂精準定位 術後三天即可自行活動
羅偉倫醫師解釋,手術過程使用ROSA機器手臂精準定位視丘下核,確保晶片置入誤差在1毫米內,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風險,在確認進入點進行頭骨鑽洞後,會先使用微電極探針確認位置,再將晶片沿著路徑放到視丘下核的病灶處,同時接上臨時電池,透過晶片當場施行電刺激,確認僵硬狀況是否改善,無誤後便將導線暫時埋在頭皮底下。後續則進入第二階段的手術,在胸前鎖骨下方埋裝另一個新的電池,讓晶片可源源不斷刺激神經,控制肢體活動,待傷口恢復後便可出院,並定期回診追蹤。
林阿姨在術後第三天電池啟動僅10分鐘,即能自行起身如廁,不再需要他人協助。近期回診時,林阿姨表示目前狀況相當穩定,除外出買菜、煮飯及打掃等家務事,甚至也能外出踏青、旅遊放鬆,生活幾乎回歸正常。
多年巴金森氏患者遇用藥瓶頸 「深部腦刺激技術」提供選擇
羅偉倫醫師提醒,若巴金森氏症患者服藥多年後出現藥效波動、異動症、幻覺或情緒失控等現象,有可能已達用藥瓶頸,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深部腦刺激手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出現新一代的自適應式深部腦刺激(Adaptive DBS)技術,並逐漸投入臨床應用。與傳統持續性刺激不同,Adaptive DBS能即時偵測患者腦部神經訊號,依據症狀波動自動調整刺激強度,不僅可提升療效,還能減少副作用與電池耗損,讓治療更智慧化與個人化。
羅偉倫醫師表示,相信未來隨此技術普及,透過多專科合作與精準神經手術,巴金森氏症患者也能擁有高品質生活,雙和醫院致力於發展功能性神經外科領域,結合先進設備與專業團隊,提供個人化治療方案,將持續推動精準醫療,幫助病友擺脫病痛束縛,迎向健康人生。
【延伸閱讀】
3小時吃一次藥!巴金森症6年藥效衰退 「新型腦刺激器」助重拾生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5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