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採多元貨幣或黃金? 陳冲:看凱恩斯1944年功敗垂成構想後續
圖、文/周刊王
穩定幣是近來熱門的話題,不少單位,也許有不同的目的,紛紛表態有意舉辦研討會。本基金雖倡議已久,但決定讓子彈先飛一陣,不過內部的討論並未中斷,我甚至揣測IMF(國際貨幣基金)是否考慮容許會員國將持有的SDR(特別提款權)轉為超主權貨幣的穩定幣,讓凱恩斯1944年功敗垂成的構想,有後續精彩的發展,也未可知。

記得2021/4/22,在一場扶輪社聯合例會的演講Q&A時,針對社友未來貨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我個人看好穩定幣」,但各國央行不會喜歡。
我的說法,倒不是無的放矢,因為2019年META前身的FB曾結合全球大咖(Visa、Master、Uber等)擬發行Libra穩定幣,被聯準會聯手各國央行勸阻,總裁鮑爾甚至說出如果有CBDC就不需要穩定幣(強烈暗示將發行美元CBDC)的言論,經過一番周折,Libra知難而退自行解散。眾所周知,後來情勢有變,在2024/7川普宣布當選絕不發CBDC,但願為穩定幣創建安全且合適發展的環境,乃有後續各項進展迄今。
穩定幣由早先純屬投資工具的蠻荒時代(例如USDT),歷經演算法穩定幣、跨境功能乃至合成資產型各階段的洗禮,其性質漸告「穩定」,支付功能亦逐漸凸顯,川普第二任期(2025)伊始即發布行政命令,推動所謂天才法案,人們才恍然大悟,海湖莊園協議中竟暗藏為龐大美債續命的劇本,也扭轉美國在CBDC研發落後的劣勢。
誠如今年三月我訪港返台後,在專欄中所述,另一場大國角力的貨幣戰爭於焉展開,隨著八月份香港穩定幣條例起跑,「隔岸紅塵忙似火」,台北似乎只能看熱鬧?
不必尷尬,如上綱到貨幣戰爭層次,有資格參與競逐者,其實不多,無非是美元、歐元、日圓與人民幣。美元穩定幣趁草莽時期,已囊括全球99%市場占有率,日後只要依照新法逐步收編就好;日圓、英鎊基本上應該只是嚷嚷而已,倒是歐元近幾個月,因歐洲央行多次喊出Global Euro moment,後市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過去數年人民幣因發展DCIP(即美國的CBDC)技術領先,且主導跨境支付系統CIPS,對SWIFT產生威脅,不免自滿,沒想到川普突出奇招,竟藉穩定幣扭轉劣勢,又穩住美元美債,倒真是一箭多鵰。
還好北京人行也非等閒,今年春天香港穩定幣條例的立法,就有斧鑿之痕,5/31新法正式刊登憲報,剛好我在6/2台北穩定幣論壇主題演講,順勢指出這可能是一場代理人的貨幣戰爭,而主角就是境外人民幣。
諷刺的是,中國大陸發展的CIPS,早期被解讀為在非常時期,可以規避SWIFT的制裁,避免重蹈烏克蘭戰爭俄國的窘狀。結果近來穩定幣進展神速,在短期間必然會建立各支付領域的生態系統,其跨境即時低成本的特色,極可能會將CIPS邊緣化,更將形成去美元化及去SWIFT化的效果,這恐怕是川普振臂推動穩定幣時,始料未及的。
就台灣而言,不必關心貨幣戰爭層級的問題,也可無視虛擬經濟的話語權(近日央行已漸鬆口),但不能忽略穩定幣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我在2013年離開公職後對銀行公會演講,曾指出傳統金融雖常抱怨監管過嚴,但也長期憑恃主管機關以及法律的保障,「好日子過慣了」,不能坐以待「幣」,應及早思考有所突破與作為。
目前金管會宣示新法的草案原則上仍限銀行參與穩定幣的發行,也算是一種台灣之盾,但參諸外國法例,大概這種特權也撐不了多久,尤其是在DeFi領域,穩定幣因價值相對平穩,又能迅速跨境移轉,如再加上Liquidity pool(流動性池)與Smart contract運作,將很容易無需中介機構而進行資金借貸、資產管理的業務,凡此都在挑戰傳統金融及金融監理。
未來世界,穩定幣採是雙元還是多元貨幣?還是黃金?台灣或許可以置若罔聞,但如發行超主權貨幣(SDR)之穩定幣,台灣就不得不推演一番,因為咱是全球唯一手上沒有SDR的主要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