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創新AI「換膝關節」 靠X光影像就能精準下刀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換人工膝關節也進入AI時代。馬偕醫院今(22)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馬偕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柳宗廷指出,院方導入AI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技術,讓病人不需接受複雜的檢查,僅利用X光影像就可供電腦運算,完成個人化骨骼模型建立,同時在手術精準導航機械手臂,讓人工關節可以置放於最佳位置和角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換人工膝關節也進入AI時代。馬偕醫院今(22)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馬偕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柳宗廷指出,院方導入AI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技術,讓病人不需接受複雜的檢查,僅利用X光影像就可供電腦運算,完成個人化骨骼模型建立,同時在手術精準導航機械手臂,讓人工關節可以置放於最佳位置和角度。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膝關節病變的患者人數亦逐年增加,而膝關節置換手術成為恢復行動能力的最後一線選項。
熱愛運動、63歲的盧女士,因為跌倒傷害,導致半月板受損,長達二年期間劇烈疼痛,行動不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多次都未見改善,直到接受醫師評估以及建議之下,接受新型手術,開刀隔天就可以下床走路,直呼只有在拚命復健時才感受有疼痛感,一改過去對膝蓋手術一定痛不欲生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走,AI要有!柳宗廷指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早在1962年就問世,是醫療史上首次戰勝老化的技術,根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有2至3萬名病人接受手術,而隨著醫療AI的進步,如今更可以達到兼顧精準與微創兩大優點。
柳宗廷說,AI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分為三階段,先由AI模擬與術前規劃,醫師只要輸入病人X光影像,AI就能計算出最理想的切割角度與關節對位;第二,術中電腦再將規劃結果傳給機械手臂,讓醫師依導航操作進行切割,誤差幾乎為零;最後,在AI導引之下,再將關節置於最佳位置與角度,兼顧穩定度與活動度。
柳宗廷形容,對骨科醫師而言,這就像有了「GPS導航」,不必再像傳統手術一樣,全憑醫師個人的經驗與手感,有了AI輔助,能夠更精準下刀,降低對骨骼與軟組織的破壞,讓傷口更小、出血更少、疼痛更輕、恢復也更快,且手術時間與傳統手術相近。
馬偕醫院骨科部部長盧永昌表示,傳統手術全靠醫師的人手操作,就算是經驗老道的老鳥,也難免手抖有狀況,新技術就是透過AI導航,更精準定位和下刀,讓病人在療程當中能夠更加安全。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失智靠藥物治療還不夠! 中研院、耕莘醫院合作「一訓練」維持記憶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