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西方無人機在俄烏戰場表現很差?經濟學人:如在BMW和Skoda間選擇

俄烏戰場正在改寫無人機的作戰規則:西方高價、精密的無人機如「彈簧刀300型」,在俄羅斯電子戰和大規模戰鬥的前線環境下表現不佳,而烏克蘭自主研發的廉價、靈活型無人機則更貼近實戰需求,能以低成本快速摧毀高價值目標。專家指出,西方公司若不深入參與俄烏戰場前線的技術更迭,可能錯失關鍵經驗,甚至面臨未來破產風險。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美國的「彈簧刀」(Switchblade)無人機曾被視為尖端裝備。它的速度快、操作靈活、精準度高,是伊拉克及阿富汗特種部隊的重要裝備。不過,當第1批「彈簧刀300型」(Switchblade 300)無人機在2022年抵達烏克蘭時,大家對它高漲的期待很快被現實打破。
這些無人機太昂貴,在俄羅斯電子戰的干擾下表現不佳,命中目標時造成的破壞也極其有限。無人機開發者博羅維克(Valery Borovyk)表示:「我們測試時,它們在干擾條件下會出現故障。當它擊中小型巴士的後窗時,前窗甚至沒有破裂。」
俄烏戰爭爆發後,各西方公司紛紛將烏克蘭視為全球最佳的試驗場,試圖展示自家的無人機技術,但多數表現不如預期。曾經模仿西方科技領軍企業如「Anduril」和「Helsing」的烏克蘭公司,現在反而成為這些價值幾十億美元的國防巨頭須要追隨的對象。
西方產品只占俄烏戰場技術不到30%
博羅維克指出,他參與研發的無人機曾用於「蜘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當時,烏軍大膽突襲,摧毀俄羅斯境內的戰略轟炸機。他認為,在俄烏戰場上使用的技術中,西方產品只占其中不超過20%到30%。他說:「烏克蘭如今在幾乎所有國家之間取得領先。」
價格只是原因之一,性能變得越來越重要。烏克蘭無人機公司正在生產更適合戰場需求的產品,它們更靈活,也對前線、大數據以及快速變化的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並非所有西方國防巨頭都在俄烏戰場測試他們的裝備,但Tech Force主管尤尼克(Vadym Yunyk)指出:「如果你沒見過大海,又怎麼能造出好船?」
問題的核心在於作戰理念的差異。直到最近,西方國家只專注在精密裝備,適用於有限戰鬥、對抗較弱的對手。
而俄烏戰場則不同:全面、均衡且高度平民化。烏克蘭在2023年開創「廉價」的FPV無人機,之後被俄羅斯模仿,現在能摧毀原本需要最尖端武器才能打擊的高價值目標。與此同時,俄羅斯的主要創新則是採用「垃圾轟炸」(spam)策略,利用「大量無人機」來淹沒防禦。
在BMW和Skoda之間做選擇
這讓無人機的「1次性使用性」至關重要。Burevii設計局主管多爾戈皮亞托夫(Viktor Dolgopiatov)指出,烏克蘭的地面無人機(UGV)的平均壽命僅1週。俄烏前線長達2000公里,可見無人機的累計損失規模之巨大。相比之下,投入幾十萬美元派遣幾架西方地面系統部署前線,遠不如只花費1萬到2萬美元生產的烏克蘭產品來得經濟實惠。
Brave-1政府防務技術部門官員利森科(Eduard Lysenko)形容:「這就像在BMW和Skoda之間做選擇。BMW速度快、舒適,但如果任務是都給每個人1輛車,它毫無用處。」
「Blyskavka」(烏克蘭語的閃電)無人機,展現了烏方對俄羅斯「垃圾戰」的「Skoda式」回應。Blyskavka無人機採用固定翼設計,逆向工程自俄羅斯的「Molniya」(俄羅斯語的閃電)無人機。
最近,Blyskavka無人機進入量產,使用最廉價的材料製造,外觀不起眼,但對前線部隊而言「正中需求」:可攜帶8公斤炸藥飛行40公里,成本僅800美元。它的首席工程師對西方競爭者頗為不屑,認為他們過度設計,利潤過高,只為了小量生產和高研發成本。

烏克蘭無人機「Blyskavka」。(截自Militarnyi網站)

烏克蘭無人機「Blyskavka」(上)和俄羅斯無人機「Molniya」(下)的比較。(截自Militarnyi網站)
在烏克蘭成功建立市場需求的公司通常都在當地早期布局:推出測試系統,快速更迭換代。成功案例包括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投資的公司,以及德國生產偵察無人機的「Quantum Systems」。
Quantum Systems的「Vector」無人機是烏軍使用的較昂貴型號之一,但受到指揮官好評。它的烏克蘭辦公室負責人別列日尼(Oleksandr Berezhny)表示,他們早期在當地部署並快速換代,是為了跟上戰場需求的高速變化。
烏克蘭的創新發展尚未影響真正的大額資金流向。北約各國正計畫將防衛支出提升至GDP的5%,其中3.5%為「硬防務」。雖有跡象顯示優先項目正在改變,但大部分的新增投資仍可能流向不適合應對俄烏戰爭的歐洲公司。
而在戰場上有驗證成績的烏克蘭公司卻亟需資金。據估計,烏克蘭約有40%的無人機製造能力閒置。在利維夫舉行的Brave-1活動中,烏克蘭公司募集到1億美元的新私募資金,雖較去年增加4倍,但與國外幾百億美元的支出相比仍微不足道。
俄烏戰爭打開「垃圾科技」的潘多拉盒子
投資烏克蘭無人機產業面臨顯而易見的挑戰:知識產權保護薄弱、法治不穩、戰時限制武器出口,且長期商業模式也存在疑慮。烏克蘭基本上顛覆了軍用技術轉民用的常規路徑,而是將民用技術改造為前線武器,其中大部分容易被複製。然而,西方公司、軍隊和政府若不更深入參與烏克蘭的無人機領域,將失去寶貴經驗。
西方公司可能因上述各種原因,沒有將最優秀的裝備投放到俄烏戰場。
尖端武器仍應保留於武器庫中。不過,俄烏戰爭已打開廉價「垃圾科技」的潘多拉盒子,對未做好準備的軍隊構成威脅。博羅維克說:「世界上沒有人能預測明天的威脅。我給國防企業的建議是,如果今天你沒有深度參與俄烏戰爭,明天你就可能走向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