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稀土外交企圖重塑全球供應鏈!專家:短期仍高度依賴中國
圖、文/周刊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加速在亞洲建立稀土供應鏈,以削弱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中的主導地位。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戰略雖可能重塑全球稀土格局,但要見到具體成果仍需要數年的時間。

在短短10天內,川普已相繼與澳洲、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以及最新的日本簽署合作協議,旨在強化稀土與其他關鍵礦物的供應,這些原料對綠能、智慧型手機、半導體、人工智慧、電動車及先進武器的製造至關重要。這一連串的協議是華盛頓抗衡北京在該領域「卡脖子」的重要一步,恰逢川習會面前夕。
美國非營利組織「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ASPI)副總裁卡特勒(Wendy Cutler)指出,這些協議若能彼此串聯成為「多邊合作框架」,並搭配強而有力的承諾、融資與資源共享,將可「獲益良多」。她預期川普政府還會推動更多此類協議。
川普最新的外交成果是與日本達成協議,雙方承諾確保關鍵礦產的原料與加工品供應,同時在未來6個月內為特定計畫提供資金。稍早與澳洲、馬來西亞及泰國簽訂的協議,也包含數十億美元規模的計畫,並承諾維持公平貿易、避免出口禁令或配額。
不過,專家指出,儘管這些協議能帶來急需的資金支持,並逐步削弱北京的壟斷,但整體行動的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前美國情報高級官員、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高級研究員懷爾德(Dennis Wilder)表示:「我們正嘗試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這需要時間。中期我們有機會做到,但短期內仍高度依賴中國。」
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估算,新稀土礦場的開發往往需長達10年,而中國與緬甸以外的已知儲量極為稀少;此外,興建精煉廠也需約5年。中國目前在稀土開採市場中佔有率達69%、精煉達92%、磁體製造更高達98%。
美國稀土開發商「愛國關鍵礦產公司」(Patriot Critical Minerals Corp)執行長薩瑟蘭(Brodie Sutherland)形容,這些協議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將有助於降低美國受制於北京出口管制的風險、穩定稀土價格,並促進國內創新型精煉與回收技術發展。
他指出,透過友好國家的穩定原料供應,美國企業得以專注於高效率提取、道德採礦及高附加價值加工;同時,也能帶來長期利益,如降低融資風險溢價、更快取得新礦場許可,以及在補貼國外競爭者面前「建立公平競爭環境。」
IESE商學院(IESE Business School)戰略管理教授羅森柏格(Mike Rosenberg)則指出,中國長期以來透過「策略性地操控稀土價格波動」,令他國開發案難以獲利。他認為,若以公共資金支援這些新計畫,全球礦商與精煉商將有能力進行穩健投資,確保合理報酬。
然而,專家也提醒,供應鏈多元化與產能回流的同時,必須面對環境代價。羅森柏格表示:「以環境友善方式開採與精煉稀土的成本極高,而中國能壓低成本,正是因為環保規範寬鬆。」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環境與社會中心高級研究員施羅德(Patrick Schröder)分析:「消費者必須接受電子產品與綠能科技價格上漲,因為那才反映了真實的材料與環境成本。」
這波政策推動也帶動美國上市稀土礦業股價飆升。根據倫敦證交所集團(LSEG)數據,紐約掛牌的「MP Materials」與「Trilogy Metals」股價均已暴漲4倍以上,「Energy Fuels」飆升3倍,「Critical Metals」漲近90%,美國稀土公司(USA Rare Earth)也上升了75%。
對此,「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卡特勒表示:「北京最近威脅對全球實施全面的稀土出口限制,成為全球合作夥伴的1記警鐘。」
喬治城大學的懷爾德也指出,中國在出口管制議題上「誤判情勢」,此舉不僅動搖全球經濟,也將貿易戰範圍擴大至其他國家,反而「不利於中國自身利益」,「當中國將這項武器只用於對付美國時還算有效,但一旦波及全世界,反而讓更多國家站到美國這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