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市場迎來結構重塑 多元化成投資關鍵

發布時間:2025/11/26 11:22:34
更新時間:2025/11/26 11:22:34
FaceBookcopyLinkLine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富蘭克林坦伯頓指出,在升息環境與資本回收放緩的壓力下,私募市場已進入流動性重塑期。二級私募股權市場交易量創新高,常青型基金成長迅速,成為投資組合管理與財富傳承的新核心。

私募市場迎來結構重塑 多元化成投資關鍵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資深副總經理羅尤美(圖/民視財經網資料照)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發布《私募市場十大趨勢關鍵報告》,指出全球私募市場在過去五年歷經估值墊高、升息衝擊等劇烈循環後,正邁向以流動性創新、結構重塑與多元化資產配置為核心的新階段。報告指出,機構投資者及高資產淨值族群將成為推動未來五年私募市場成長的兩大力量。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資深副總經理羅尤美指出,投資人愈加重視流動性與現金回收,使具備彈性贖回機制的常青型(Evergreen)私募基金快速擴張。根據 PitchBook 預估,該類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將從目前的 2.7 兆美元成長至 2029 年的 4.4 兆美元,其中財富管理領域預計年增率達 20%,規模上看 1 兆美元。


私募市場迎來結構重塑 多元化成投資關鍵
(示意圖/民視財經網資料照)


她表示,儘管常青基金提供較傳統私募更佳的透明度與贖回機制,但依舊屬於長期投資工具,適合用於世代財富傳承,而非短線操作。其優勢在於可分散公開市場波動,並捕捉科技創新、基礎建設與另類商用不動產等長期成長主題。

報告指出,二級私募股權市場(Private Equity Secondaries)已成為提供流動性及調整資產組合的核心平台。2025 年上半年全球二級市場交易額達 1,030 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 50%,全年交易量有望突破 2,000 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透過二級市場出售資產以回收現金,例如以耶魯大學為例,其數十億美元的私募股權組合以超過90% NAV的價格出售,顯示市場已能消化大型機構的資產重組需求,並為投資人提供流動性。

富蘭克林坦伯頓認為,隨著供給增加、買方議價能力強化,可在折價下取得高品質資產。二級市場不僅是短期應急工具,更是長期資產管理策略的一部分,投資人應積極利用二級市場,既可釋放現金,也能在折價時布局優質資產,提升組合韌性與回報潛力。

私募市場正處於深度調整期,退出環境分化導致資金回流不均,大量長尾資產面臨長期鎖定,投資人轉而更關注可收到的現金流,帶動了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的活絡與規模持續成長,也有利於私募信貸、收益型不動產市場。
未來,機構與財富管理投資者需強化資產配置彈性,選擇具備明確退出策略及現金流穩定的資產類型,以提升組合韌性,整體而言,私募市場將成為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核心,並為長期投資人帶來結構性成長與風險分散的雙重優勢。

富蘭克林坦伯頓此次提出的私募市場十大趨勢,包括耐心資本轉變、財富資本進入私募市場、二級市場快速擴張、私募信貸多元化、K 型退出復甦,以及生命科學、資料中心等另類不動產成長等方向,反映全球私募市場將持續向多元化、結構性升級靠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