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復刻李登輝 延續台灣民主記憶 李安妮 終於走進父親的世界
李登輝曾是領導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人物,如今李安妮讓父親重新站上舞台;這一次,是站在AI的光影之中,繼續與台灣社會對話。
撰文:財訊雙週刊/林苑卿
6月,《財訊》採訪團隊走進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數轉院)的一間展示室,眼前景象彷彿時光倒流。三面牆環繞著李登輝一生的簡報資料,另一面牆上則有兩座大螢幕,分別播放著李登輝的坐姿與頭像影像。螢幕中的他,微笑點頭,張口哼唱—他生前最喜歡的日文歌曲《千の風になって》(千風之歌)。

螢幕中神態自然、語調溫厚的「李登輝」,是透過AI技術重建的「數位李登輝」。從聲音模擬、語意分析,到表情與肢體語言的還原,每一個細節都高度擬真。這不是一場科技展示,而是一場跨越時代與生命的民主記憶工程;而幕後的推手,是他的女兒、現任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
這不只是一次科技應用,更像是一場社會實驗。「不是要去神格化他,而是傳承他的未竟之業。」在AI風起雲湧的時代,李安妮選擇以倫理為核心、以文化為導向,試圖用新技術承載台灣民主價值與歷史記憶。
技術 結合資策會高度擬真
李安妮回憶,父親逝世後,父親的友人建議:「老仔就不在了,(李登輝基金會)收收起來啦!」但她認為,這份屬於台灣的歷史與精神不能就此止步;因此她沒有選擇關門謝幕,而是決定讓李登輝繼續「活在公共領域」。
契機來自於現任外交部部長林佳龍長期倡議的「李登輝學」。《財訊》雙週刊指出,2023年,林佳龍在李登輝百歲冥誕時再次提出「李登輝學」的概念,主張李登輝的領導哲學與歷史定位值得台灣社會深入探討、學習與保存。李安妮因而意識到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顧,她進一步思索:如何讓李登輝的精神與價值,延續至下一個世代?答案是AI。
「如果無法立即建立一座元首圖書館,那就先打造一個能夠互動、教育、對話的數位人物。」李安妮在2024年9月第一次與數轉院團隊會面時,即明確提出這個構想。
資策會數轉院院長林玉凡回憶,這是一場挑戰性極高的任務。首先是資料來源斷裂,李登輝並無大量高畫質影像與長段語音錄音;其次是語言習慣複雜,他常在演說中混合國語、台語與日語,並帶有台灣國語腔調;第3是「表情動作的重建」,由於無法請本人配戴動作捕捉裝置,工程團隊只能依賴大量訪談與資料推敲還原其神態。
「我們甚至從他唱生日快樂歌的17秒片段,加上幾十段演講錄音去建立聲紋模型。」林玉凡指出,數轉院花了數個月時間,終於建構出一個能說話、能唱歌、能互動的「AI李登輝」─是台灣少數融合語音模擬、動作重建與情感互動技術的AI人物。
「他摸下巴的那個動作,熟識他的人一看都說太像了!」李安妮笑著說,這個小小習慣,是父親每當思考問題時的下意識動作,連這都被完整重現。這份真實感,也在海外引起共鳴。她曾帶著「數位李登輝」赴日展示,當螢幕中的李登輝開口唱起《千風之歌》,安倍夫人不禁感動落淚。

《財訊》雙週刊指出,這場數位重建,不僅是科技工程,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身為李登輝的女兒,李安妮坦言,過去曾以為父親重男輕女、對她要求嚴格,但在仔細研究父親留下的演講、文件、手稿,回溯那些曾經阻止或鼓勵她的決定後,她才恍然大悟:「原來他不是重男輕女,他是在試探我的能力;我覺得自己好像又重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登輝。」
從小就對技術與公共事務充滿熱情的李安妮,也傳承父親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李登輝晚年曾在自家車庫搭建氫能小實驗裝置。「如果他活在這個AI時代,一定會玩得比我們更瘋、更認真!」她指著父親卸任總統之後,曾與現任中華民國駐芬蘭大使林昶佐玩Cosplay(角色扮演)的合照指出。
期許 為台灣民主留下記憶
她也分享了人生中另一段受父親影響最深的經歷。當年籌畫「台北NPO聚落」,雖然政府提供場地,卻因空間不符實際需求而需追加投入資金。她鼓起勇氣去找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希望爭取天使投資。
「我們其實只是互相認識,談不上熟,但他卻二話不說拿錢投資。」那一刻,她感受到一種莫大的信任,而這個信任的背後,其實也是來自她父親所留下的名聲與身教。「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被信任』。」她對《財訊》採訪團隊說,「但這也代表,我絕不能做狗屁倒灶的事。」
李安妮明白,自己所從事的也許不是產值最高的產業,但卻承載著價值的重量。「我父親過去的工作,是為台灣寫歷史;現在,我想用數位方式,為他的精神與信念續寫未來。」
對李安妮來說,這項工程這不只是為父親留下影像,而是為台灣民主留下可感知的記憶。當科技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價值的載體,歷史就不只是過去,而是活著的提醒。…(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1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