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交通幫」出身 自我定位「幫交通」 陳世凱 非典型交通部長 戴著鋼盔往前衝

發布時間:2025/08/14 18:07:39
更新時間:2025/08/14 18:07:39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從行政院發言人到交通部長,陳世凱推動許多交通改革,他除了強化與民眾溝通,也讓台鐵暌違30年首次調漲票價;他坦言壓力很大,但必須帶著鋼盔往前衝。

非「交通幫」出身 自我定位「幫交通」 陳世凱 非典型交通部長 戴著鋼盔往前衝
交通部長上任一週年告白(圖/財訊雙週刊)

2024年1月下旬,賴清德才剛當選總統,身為競選總部發言人的陳世凱突然退出工作群組,還私下向友人表達將離開政壇。不過,《財訊》披露,當時賴團隊的每個人都說:「賴清德不可能讓他走。」

接下來的日子,賴清德只要有機會就會邀陳世凱一起跑行程,逢人就介紹陳世凱的重要性,最後陳世凱真的留下了,還擔任業務繁重的行政院發言人,之後又臨危受命接任交通部長。接受《財訊》專訪這一天,陳世凱上任交通部長即將滿1周年,當採訪團隊請他說說心路歷程,他笑說:「入閣擔任發言人,對我來說是生活中很大的轉變,後來擔任交通部長,責任更大,因為每一個民眾從早上睜開眼睛,就跟交通部有關係。」

陳世凱對於台北政壇來說或許是新面孔,但其實他在台中已經耕耘多年,他2010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台中市議員,並連任3屆;直到2022年才決定交棒給自己的助理,隨後專心幫賴清德拚總統大選。

民代出身 串接政策與民意

笑容滿面、說話從容是陳世凱的招牌風格,雖然外界對於他非交通體系出身有些質疑,但他堅定地給自己下了一個注解:「我就職的時候就說,部長不是『交通幫』,而是來『幫交通』」。他現在稱交通體系為「交通隊」,「我要幫交通隊和人民的需求串接起來」,所以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請交通部同仁拍影片並放在臉書上,「那些影片是交通隊在每一個角落的努力,讓民眾知道,其實交通部每一天都幫大家做好多事情。」

《財訊》雙週刊分析,雖然非傳統交通幫,但陳世凱總是將「解決問題」放第一。他表示,他擔任民意代表時,每一天都在解決問題,民意代表的角色是將民眾的需求和行政部門串接起來;而交通部所有工作都和民眾的每一天息息相關,更需要將政策與民眾的想法串接起來。

例如,陳世凱這陣子推動高階同仁下鄉宣講,走入鄉里去說服民眾;漸漸地,同仁發現這是很大的改變,都覺得「社會好像漸漸理解我們」。他坦言,一開始很怕同仁不習慣,但最後得到的回饋並非如此,大家反而了解到,原來交通部的政策,即使是小小一件事,都和民眾的日常生活有關,但政策只是一張紙的時候,大家都聽不懂,有很多懷疑;而當交通部到第一線溝通,民眾的反應就不一樣了。

被問到這些日子以來,哪些政策在下鄉後反轉民眾觀感?陳世凱馬上說:駕照改革。他表示,交通部將換照年齡從75歲下修至70歲,被很多民眾誤解,以為70歲之後,政府就不給人開車,但下鄉說明後,民眾都很支持。他強調,現在70歲的駕駛有182萬人,10年之後,會變270萬人,20年之後,開車或騎車的主流是65歲以上的人,此時政府若沒有介入管理,會有相當多的風險。

最受矚目的,是陳世凱讓台鐵暌違30年首次漲票價,平均漲幅約26.8%,令旅客相當「有感」。他說,漲幅是不小,但還是「比合理再便宜一點」。他強調,台鐵一天運量接近70萬人次,是高鐵的3倍,這樣的運具必須優化,且台鐵公司化之後,不能一直虧錢。他坦言,決策過程壓力很大,尤其執政黨在立法院是少數,這件事不容易,「但如果我希望台鐵好,就必須戴著鋼盔往前衝。」

《財訊》雙週刊指出,個性靈活、身段柔軟都是政壇對陳世凱的評價,他不只能應付朝小野大的國會,對內溝通也很有手腕。陳世凱的前老闆、陸委會前主委邱太三就形容,陳世凱人聰明、可塑性高,當初或許大家不看好陳世凱擔任交通部長,但現在陳世凱反而是較少被立法院攻擊的政務官。他也說,擔任中央政府的政務官,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當專業能力碰到各種問題,處理的技巧是什麼,一位政務官要拿捏政黨立場、要顧及大眾福祉,也要在政治競爭底下生存,因此政治處理能力很重要,陳世凱就具備這種能力。

至於當了交通部長之後,在立法院接受質詢似乎都不會動怒,又是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陳世凱說,他曾經擔任過質詢別人的角色,他理解民意代表質詢的目的,也理解民代都代表民意,他認為把話講清楚就好了。他也坦言,自己不是聖人,心裡還是有小劇場,只是小劇場不容易在臉上顯現出來,這是對民意的尊重。

身段柔軟 不怕上火線拆彈

至今上任將滿1周年,陳世凱仍認為自己有很多地方要學習。他說,自己是個問題很多的人,在視察過程中,如果沒有問問題,只有聽負責單位報告,那就只有一個角度,應該自己觀察自己看。他也透露一件實例,他最近視察松山機場改善工程,發現有一根柱子為了提高防震係數,包成兩倍那麼粗,他當場問為什麼不能新建一根柱子,原來是松山機場已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不能隨意更動,也凸顯出台灣各機場更新難度,「以後你們去松山機場就會發現,那根柱子粗得很不合理。」…(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4期)


延伸閱讀:

台中精機董座黃明和:這是4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三重困境壓頂 活下去只能靠企業自己轉型 


比亞迪繞道登台 加速重整對中規範 不只汽車、風電也有疑慮 產業防線、法規應同步升級


看懂稅收真相!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