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發布時間:2025/08/14 17:59:28
更新時間:2025/08/14 18:10:04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稅收連年超徵,去年超徵數更創新高,引爆朝野「還稅於民」的政治攻防。然而,人民對超徵的誤解,凸顯出台灣財政、主計單位的保守與債留子孫的隱憂。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圖/財訊雙週刊)

 今年初的一場券商春酒上,投資圈正熱議市場行情展望。由於2024年台股日均成交值飆到4124億元,創史上新高,與會人士預期樂觀。「川普上任股市都會很熱鬧,今年交易量不會比去年差吧?」、「但是上面要我們保守預估,兩三千億就好⋯」、「是不是怕稅收沒達標被K?到時候要是超標,會不會又要被拗普發現金?哈哈哈⋯。」


保守編列預算 並非多收錢

沒想到,戲言竟然一語成讖。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2月財政部公布去年稅課收入實徵數大於預算數5283億元,光證交稅就超徵794億元,稅收達成率高達138%,綜所稅和營所稅超徵金額更破千億元,引發眾議。

在野黨隨即提出「行政失靈,還稅於民」訴求,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要求行政院於10月31日前普發現金每人1萬元,並於7月22日咨請總統公布後生效。而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執政黨,在大罷免全數未過關後,也被迫妥協。

姑且不論朝野在此議題上如何政治攻防,但這個事件凸顯出台灣民眾對「稅收超徵」的觀念存有迷思,若不導正,恐將造成債留子孫的後患,簡而言之,有以下3大迷思:

首先,「稅收超徵」是稅收實徵數高於預算數,這只是「估算」上的落差,並非人民多繳稅。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財政部編列預算過於保守,5年來已經造成超徵數逐年擴大,才會造成民眾誤解。

然而,《財訊》雙週刊指出,連曾任台大會計系教授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竟然也主張,政府超徵的稅收,都是從民眾口袋裡多拿來的錢,因此國民黨才推動還稅於民,達到全民共享超徵稅收的成果。

實情是,超徵金額是疫後台灣社會經濟成長與產業轉型的亮眼成果,儘管財政部在編列每年預算時,通常以每年增加5到6%估算來年稅收成長率,但近5年來台灣企業獲利與個人所得大幅增加,導致整體實徵稅額的年化成長率達到9%,才導致明顯的超徵落差。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企業賺、股巿熱  稅收大增

《財訊》披露,對此財政部官員也坦言,預算的編列往往要考量國內外經濟情勢及經濟成長率,並參酌各稅目特性、近年實徵情形、稅制調整等因素;而且,從預算編列到執行可能歷時逾兩年,難免出現變化;現已成立「財政部稅收估測專案小組」並委外研究「精進中央政府內地稅稅收估測模型」,期使稅收估測更貼近實際。

其次,5年來國內稅收主要成長,來自營所稅和證交稅。進一步分析稅收來源,成長幅度最多、貢獻占比最大的,其實是台灣企業因為獲利成長而繳交的營所稅。尤其台灣已經成為AI的製造中心,全球需求急速擴增帶動台灣供應鏈業績成長,2024年營所稅收達1.12兆元,5年來成長135.2%。

另一個增長點,則是來自證交稅,受惠於企業獲利引發投資市場熱絡, 包括當沖降稅、政府積極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等策略,帶動證交稅5年來成長達2115.8%,也是主要的稅收來源。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這樣的稅收來源結構下,將超徵金額普發給全民,反而刪除撥補給台電的千億補貼,是否具有正當性?

第3,舉債普發現金,不僅破壞財政紀律,更恐有違法疑慮。依據《預算法》,超徵金額須優先繳庫,用於減少舉債與還債,其餘也須歸入歲計賸餘,以供來年施政融資財源。

況且預決算只是經常性收支,在總預算之外,政府還有一大塊「特別預算」支出要支應。特別預算為政府在「因應國家遭遇特殊事故或推動重大政事」時可編列的專案預算,現行的特別預算,包括2017年起推動至今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規模高達8800餘億元,疫情期間的「防治與紓困特別預算」為8400億元。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舉債撒幣 恐賠上財政紀律

《財訊》雙週刊分析,這一次為了普發1萬元,就將「強化安全韌性特別預算規模」膨脹千億至5450億元,還沒算上國防部準備提出的9000億元軍事特別預算。儘管近10年政府稅收幾乎年年超徵,但餘絀卻是時盈時虧。主因就是要支應特別預算的花費。

不過,讓財政部、主計總處官員、學者更痛心的是,在野立委不僅舉債發現金,還要將超徵撒幣常態化,罔顧財政紀律與《預算法》精神。根據財政部國債資訊顯示,儘管政府歲入連年增加,但國債也不斷成長,至去年底,各級政府未償債務餘額總和已高達6.85兆元,其中中央政府約6兆元,等於每一國民平均背負國債25.2萬元。

然而,立委賴士葆與王鴻薇還提出《預算法》第81條之一修正草案,要將普發現金法制化、常態化,雖因暫無共識,全案保留朝野協商,但仍令財政官員與學者憂心財政紀律遭破壞,造成債留子孫、跨世代的資源剝奪。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系主任暨財稅研究中心主任陳國樑便感嘆:「在政治鬥爭中,或許是在野藍白兩黨的一時勝利,但對於財政紀律與國家體制而言,卻是一場無可挽回的傷害。」…(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4期


延伸閱讀:


台中精機董座黃明和:這是4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三重困境壓頂 活下去只能靠企業自己轉型 


比亞迪繞道登台 加速重整對中規範 不只汽車、風電也有疑慮 產業防線、法規應同步升級


上任周年告白》非「交通幫」出身 自我定位「幫交通」 陳世凱戴鋼盔推台鐵漲價、駕照改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