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梯二哥進軍台灣35年、市占僅5%...通力台灣高層雙人組如何操盤搶客
撰文‧曹悅華
身為全球第二大電梯品牌,通力電梯進軍台灣35年卻僅有5%市占。兩名出身台灣的高層,能否帶領公司在家鄉突圍?

走進占地7.3萬坪的廠區,數十支機械手臂正井然有序地製造電梯。一旁矗立的,是高達235.6公尺、相當於70層樓高的測試塔,不間斷地檢測雙層車廂運行狀況,受檢測的電梯,只需短短25秒就能直達頂樓,打破高速電梯的極限速度。
這裡是全球第二大電梯品牌——通力電梯(KONE) 位於中國崑山的生產與研發基地,更是目前全球電梯業者單一產能最高的廠區,年產量超過十萬台,相當於台灣一年電梯總銷量的十倍。
來自芬蘭的通力,已有115年歷史,每日運送人次超過20億,總維修保養台數達170萬台。去年,通力營收更是刷新歷史新高,來到111億歐元,在歐洲、中國及東南亞等地市占超過兩成,不是名列第一就是第二,舉凡世界第二高樓、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樓」(Merdeka 118),乃至於興建中的全球第一高樓、位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塔」(Jeddah Tower),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樣的全球電梯巨頭即使進軍台灣已35年,新梯市占率卻僅有5%,宛如一頭睡獅。如今睡獅甦醒,想找回尊崇的冠冕。
「過去,我們確實無法和本土化品牌相抗衡。」通力大中華區財務副總裁賴家台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坦言。
他沒說的是,台灣客梯市場長年被三菱、日立永大、崇友三雄主導,這些品牌憑藉在地製造優勢,有效減少製作及運輸成本,深受住宅建商青睞,合計市占逾八成 。
「現在,我們想要打破這個恐怖平衡!」賴家台語氣一轉,眼神堅定。
這場逆轉戰由賴家台吹起號角,並找來47歲同樣是台灣人,具備雀巢、康寧等外商管理經驗,曾負責大中華區戰略及市場部的劉繼然,出任通力台灣董事總經理。首見的「台灣雙人組」,能否打破市場長期被三雄盤據的生態?
主攻大型建案 提高知名度
「通力電梯內唯二做到高層的台灣人聯手,看得出對經營國內市場的野心。」不願具名的電梯業者分析。不過該業者也提醒,如何提高知名度將是通力在台灣的棘手課題。
劉繼然受訪時直言,「品牌知名度太低」是通力在台發展的最大痛點,即使拿下台北大巨蛋、桃園國際機場、台北捷運板南線、晶圓代工龍頭等電梯標案,品牌能見度仍被國內本土、日系品牌的鋒芒掩蓋。
因此,走馬上任後,劉繼然檢視公司自身的優劣勢,做出改變接單策略的決定。
劉繼然先評估通力在台灣沒有工廠,無法有效壓低進料成本,相較於在地化的競爭對手能快速出貨,通力就算從崑山廠生產完成,運送來台至少要兩個月時間,比速度也是輸,分析下來,投入競爭激烈的住宅市場,贏面不大。
反觀中、高端客戶,在意的是品質和技術,通常會有較高預算,而通力又在全球具備知名實績,反而有機會,於是決定轉攻大型知名建案。
賴家台用「owner monopoly」(大富翁)來形容台灣策略的改變,他認為,想要突破沒有工廠的先天缺陷,唯有鎖定「自己蓋、自己管」的建案才是機會所在,因為這些業主通常會願意花更高的預算,打造高技術門檻的電梯,而非陷入一般住宅市場的價格戰當中。
為此,劉繼然也要求團隊,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對於訂單來者不拒,更訂出低於五台以下訂單不接的準則,集中火力鎖定中高階商辦突圍。

黑馬殺出 用技術能力搶客
劉繼然的首役,瞄準的即是台灣首座國際級摩天雙塔「台北雙星大樓」。
「當時業界沒有人想到通力會來搶單,根本不把我們當對手。」劉繼然回憶,過去通力經營台灣市場常常礙於維保能量有限,還沒開始就先放棄,這次不能再缺席。
該標案採資格標,吸引國內外至少五家業者投標,當中不乏國際知名大廠。他分析台北雙星規畫的雙層智慧高速電梯,與通力主力產品不謀而合,劉繼然下令全力爭取。為了讓業主更加了解實際應用成效,還安排參觀通力位於深圳、香港的智慧電梯運用。
歷經超過五次來回溝通,並展現技術能力,通力順利取得台北雙星辦公大樓、旅館的電梯供應商資格,拿下這張94台電梯的大訂單。
其中的部分雙層電梯,具有一樓直達68樓僅需34秒的高效率,躋身世界最快速電梯之列,預計明年進場安裝;為了滿足後續維保量能,劉繼然計畫年底前補充近百名人力,還送往芬蘭、上海等地受訓,以利安裝及維護。
漂亮贏得一場戰役的劉繼然其實並不滿足,他敏銳察覺台灣正迎來一波電梯更新潮。根據市場預估,到了2030年,台灣電梯市場規模將達到365億元,其中有五成的電梯已使用超過十五年,更新需求迫在眉睫。
導入智慧服務 喊出市占一成
劉繼然要求團隊主動出擊,不是等電梯壞掉才有維修生意,而是積極說服客戶及早更換。近期,晶圓代工龍頭位於南部的工廠,已使用十年的電梯故障頻率增加,通力即主動提出預防性計畫,最後獲得客戶同意,再下一城。
鏡頭回到通力崑山廠,這裡設置的客戶關懷中心電話聲此起彼落,20名專員全天候提供維保諮詢,每通電話等候時間不超過15秒。
該中心的祕密武器是通力自行研發的「24/7 AI智慧服務」,在展開的中國地圖上,可即時感測與分析各主要據點的營運狀況,一旦發現電梯異常就立刻派單,通知維保團隊出動。根據通力內部統計,預先搶修,能降低四成受困於電梯的風險,設備故障率減少五成,並有效縮短五成以上的故障解決時間。
只是,24/7 AI智慧服務早在一六年就在中國陸續啟用,台灣卻遲遲未引進,劉繼然掌舵後才決定今年底導入台灣,強化售後服務之外,也成為迎接換梯商機的利器。
短短一年不到,劉繼然交出的台灣成績單,從過去每年新梯銷量平均300台,提高到400台以上,營收更是直接翻倍。劉繼然也喊出,兩年內將市占提高至一成的目標。
賴家台給劉繼然的目標,則是讓新梯與汰舊換新占營收的比重,從7比3變為5比5;同時,台灣市場貢獻大中華區的營收,也要從不到5%提高到一成。
不過,賴家台也明白,這僅跨出第一步,通力仍須在台灣住宅市場站穩腳步,才能有效拓展市占。「這就要靠整合!」賴家台透露,通力在歐洲靠併購持續壯大規模,也考慮透過收購同業電梯品牌,加快提升台灣市占率的速度。5
從「沒人認識」到「業界黑馬」,通力用不到一年的時間,開始撼動台灣電梯市場三雄長年固守的格局。究竟這個世界第二大的電梯品牌,能否持續搶單,在台灣占有一席之地,市場都在看。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83y3kn)
延伸閱讀:
台積電是印鈔機,新應材(4749)就是墨水!億元教授押上身家,看好股價飆2千元:揭「1根漲停板」背後暴漲天機
內閣改組後,台灣能源轉型2.0下一步怎麼走?解析再生能源困境、地方阻力與核三公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