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印機器人2/馬斯克夢卡住!Optimus「手不靈電不夠」 法人:台廠題材回檔「長線看好」
圖、文/周刊王
人形機器人正夯,全球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過,「大規模普及仍需2–3年,關鍵瓶頸仍在『手部靈巧度』與『電池續航』。」所羅門(2359)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政隆在8月下旬台北自動化工業大展上告訴記者,這一席話,正好呼應了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近期傳出的變數。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今(2025)年初豪言,今年要生產5000台Optimus,並於2026年拉高到5~10萬台。7月下旬財報會議上他再放話,明(2026)年開始量產,目標5年內年產100萬台,並承諾年底會推出Optimus第3版原型機種。
不過,外媒引述中國供應鏈消息,特斯拉早在6月中就暫停向合作廠商採購Optimus零組件,原因是要集中進行軟硬體設計調整;而截至5月底,特斯拉僅採購足夠生產1200台的零件,實際產量更不到1000台。
這一動作,等同於短期內「按下暫停鍵」,中國供應鏈揭露,Optimus目前仍面臨多重硬體挑戰,包括關節電機過熱、靈巧手的負載能力低、傳動裝置壽命短、續航短的問題。
此外,上述報導還稱,現階段Optimus的多數動作仍仰賴工程師遠端操控,特斯拉正在嘗試引入更多合成數據來訓練模型,設計調整預計至少耗時兩個月,新的量產時程與採購計畫,必須等優化完成後才能重啟,也就是說,距離真正的「全自主運作」還有一段距離。
台灣一名頭部機器人產業高層私下對CTWANT記者表示,大部分工業應用(90%以上)仍能由傳統機械手臂或AMR(自主式移動機器人AMR)完成,人形機器人暫不具備立即取代性。

他進一步解釋,人形機器人精確度仍不如機械手臂,比如機械手臂一般6軸,人形可能多達22軸,越多軸越難穩定控制,此外電池續航、控制穩定度、重量承載能力仍待突破,「還有成本過高,若僅能完成『端箱子』等簡單任務,客戶接受度有限。」人形機器人短期內不易大量商業化,目前多屬開發者版本,市場應用尚在探索階段。
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目前Optimus的應用範圍極其有限,僅部署在特斯拉自家電池車間,負責移動電池,搬運效率甚至不到人類工人的一半。種種訊息讓人質疑,馬斯克的「百萬級量產藍圖」還很遙遠。
不過,社群平台X上的機器人觀察社群「The Humanoid Hub」認為,調整並不代表計畫崩潰,「就像Model3曾歷經困境,最後仍成功量產」。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也認為,此次喊停反而是產業「對準設計與應用落差」的重要契機。
集邦分析,喊停短期對台廠實質影響有限,原因有二,Optimus計畫多由特斯拉內部研發主導,包括馬達、感測器與電控模組,台廠參與度相對不高;其次,Optimus仍處於開發與驗證階段,尚未進入商用大規模出貨。

真正與特斯拉有實質合作的是和大(1536),該公司供應的行星減速機,已送樣至Optimus,成為特斯拉唯一台廠合作對象。法人指出,雖然量產時程延後,但和大開發與交付進度正常,並同步拓展至Rivian、Lucid等美國新創電動車品牌。
其他被市場點名的潛在受惠股,還包括上銀(2049)、大銀微系統(4576)、盟立、所羅門、新漢(8234)、台達電(2308)等,分別在減速機、運動控制、機器視覺、電控模組等領域具備技術對應性。
對於馬斯克喊出,2026年開始量產,目標在五年內達到年產100萬台。市場研究機構普遍樂觀看待長線發展,摩根士丹利估算,2050年全球將部署超過10億台人形機器人,總市值上看5兆美元。
廣達(2382)旗下有最純機器人概念股之稱的達明(4585)營運長黃識忠7月底受訪表示,成本和智慧化程度,是人形機器人發展關鍵,接近人類動作的人形機器人,需要感測元件以及AI等技術應用到位,他預期最快10年後,類人形機器人可嶄露頭角。
本土法人受訪表示,特斯拉傳出技術瓶頸,對台廠而言,短期題材受挫,股價回檔難免,但長期來看,無論是和大的減速機,還是亞光(3019)、上銀、所羅門等在感測與控制領域的布局,都在為下一波人形機器人浪潮提前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