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壯年「自殺」居死因第二 醫曝壓垮年輕上班族二關鍵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最新2024年十大死因統計,「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在睽違14年後再度重回十大之列,其中在「15至24歲」與「25至44歲」兩年齡層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現年輕化趨勢。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品洋今(10)日提醒,從臨床和統計顯示,導致自殺的兩大關鍵:第一是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累積,第二是生活壓力疊加。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最新2024年十大死因統計,「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在睽違14年後再度重回十大之列,其中在「15至24歲」與「25至44歲」兩年齡層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現年輕化趨勢。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品洋今(10)日提醒,從臨床和統計顯示,導致自殺的兩大關鍵:第一是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累積,第二是生活壓力疊加。
王品洋說,青壯年族群常見的壓力源,包括:學業與初入職場的不適應、人際情感的衝突與挫折、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與負評,以及家庭與經濟責任等,長期下來會推升危機,讓人逐漸陷入憂鬱、焦慮,甚至萌生自我傷害的念頭。
門診中,尤其常見年輕上班族因失眠、食慾下降、專注力變差而求診。王品洋就收治一名20多歲的科技業新鮮人,因連續加班以及績效壓力,陷入情緒低落與自我懷疑,雖嚐試藥物治療但副作用使其難以持續,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先穩定規劃藥物,並同時安排心理諮商,協助他學習壓力調適與職場應對,同時導入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作為輔助,約一個多月,情緒穩定下來,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自己該不該就醫?王品洋建議,心理健康如同生理健康,也需要定期「情緒健檢」,如果出現明顯的情緒低落超過二週、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並影響到睡眠、食慾、社交或工作學業表現,就應盡早求助。平日也可運用線上自評量表做初步篩檢;即使尚未達疾病診斷,專業人員也能提供壓力管理、環境調整與因應技巧,避免小火苗變大火。
王品洋強調,親友也應扮演「傾聽與陪伴」角色,讓對方感受理解與接納;「避免責備與輕忽」導致加深其孤立感;同時「鼓勵就醫」尋求專業治療與諮商,若當事人有自傷行為應立即送急診處理。
王品洋指出,目前政府資源補助免費心理諮商,衛福部的「15至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部分名額每人3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心理諮商(僅收掛號費),服務項目包含情緒與人際困擾、親職教養、伴侶諮商、學業、工作、感情等壓力調適。重要的是,不要等到出現強烈的輕生意念才尋求協助,憂鬱症可透過專業治療獲得改善,關鍵在於「早識別」憂鬱或自殺的警訊、「早介入」及時展開治療或輔助,以及「早連結」醫療、政府資源和親友支持網絡。
※匯流新聞網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
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代孕作文爭議 衛福部發話!林靜儀:多數難接受家人「身體借一下」
20歲女猛滑手機「脖子像掛保齡球」 冒二症狀頸椎已退化如60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