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辛苦了!連夜救災罹「橫紋肌溶解症」 送加護病房搶救
圖、文/引新聞
(記者張芸瑄/花蓮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導致光復鄉災情慘重,災後清理工作持續進行,全台各地志工自發組成「鏟子超人」隊伍,趕赴現場支援。不過,近日卻傳出多名志工返家後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等身體不適症狀,甚至有志工疑似因過度勞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目前已送加護病房治療,引發關注。

(記者張芸瑄/花蓮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導致光復鄉災情慘重,災後清理工作持續進行,全台各地志工自發組成「鏟子超人」隊伍,趕赴現場支援。不過,近日卻傳出多名志工返家後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等身體不適症狀,甚至有志工疑似因過度勞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目前已送加護病房治療,引發關注。
據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統計,風災造成18人死亡、121人受傷,仍有6人失聯。教師節連假期間,各地湧現大量志工前往光復鄉災區支援,投入淤泥剷除、街道清理與物資搬運等工作,許多人配備鏟子、雨鞋與清潔工具,被網友封為「鏟子超人」。
圖/多名志工返家後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等身體不適症狀。(翻攝 賴清德臉書)
不過,一名志工近日在Threads發文指出,「有人去完花蓮鏟土回來發燒的嗎?還有喉嚨痛。」隨即引來大量回應:「鏟完回來感冒上班超痛苦」、「凌晨回到台北,起床就喉嚨痛、咳嗽、沒精神」、「我狂拉肚子,喝了益生菌才好轉」、「我和男友都發燒、喉嚨爆痛,體力全失」。另有志工透露,「我朋友回來後被診斷橫紋肌溶解,才82年次,現在人在加護病房急救。」
災後病症頻傳,有民眾呼籲,參與救災前務必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返家後應進行徹底清潔與身體觀察,「當超人之前,真的要顧好自己。」
面對志工健康疑慮與潛在疾病風險,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由於災區仍有淤泥積水,且清理行動持續進行,投入重建的人員與志工需嚴守「防疫三保」原則,包括「裝備保護」、「飲食保護」與「清潔保護」,才能避免感染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與腸胃道疾病等傳染病。
圖/多名志工返家後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等身體不適症狀。(翻攝 賴清德臉書)
疾管署說明,裝備保護部分,清理工作切勿赤腳或穿拖鞋,應穿戴雨鞋、防水手套與口罩,避免接觸污水或生鏽物品,以防感染。飲食方面,應飲用煮沸過的水,避免食用泡水變質的食物;蓄水設施須徹底清洗消毒後再使用。至於環境清潔,可依市售含氯漂白水比例稀釋後,進行地板、廚具、廁所等消毒作業。
此外,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與志工,隨時注意身體變化,如有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參與災後清理經歷,以協助醫師診斷與處理。
鏟子超人們在災後挺身而出,展現社會團結力量,但也凸顯志工健康與後勤防護的重要性。官方與民間皆呼籲,防災同時也要自保,才能讓善行持續延伸,守護更多人。
更多引新聞報導
菲律賓宿霧6.9強震!20死37傷 宣布進入「災難狀態」全面救援
台中駭人母涉虐囚毀證!21歲女孝親房餓死 悲劇細節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