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Telegram賺錢!2013年買進數千枚 杜洛夫自曝靠比特幣維生
圖、文/周刊王
即時通訊平台Telegram執行長杜羅夫(Pavel Durov)近日在節目受訪時,罕見談到個人資產配置與生活開銷來源。他表示,自己早在2013年便於單價約700美元時購入「數千枚」比特幣,金額達「幾百萬」美元,之後多年「一直靠這筆比特幣」支應個人花費;外界偶有質疑他以公司資金維持高端旅宿或包機行程,他予以否認,稱開銷並非來自Telegram。

根據《Cointelegraph》報導,杜羅夫節目中回憶,當年買進時趨近「局部高點」,此後比特幣在隨後熊市一度跌破200美元,外界冷嘲熱諷不斷,但他「不在意」短期波動。他形容自己「自比特幣大致誕生以來就是信仰者」,並進一步預測未來「總有一天比特幣會值100萬美元」,理由是多國政府「毫無節制地印鈔」,而比特幣供給「可預期且最終停止生成」,法幣走向則「還有待觀察」。
杜羅夫同場也回顧自家區塊鏈計畫的曲折,2018年至2019年間,團隊曾嘗試打造Telegram Open Network,目標是讓通訊服務具備原生鏈上功能,但受限於美國(US)監管,最終未能正式推出;關鍵技術原理在於「分片鏈(shardchains)」帶來的橫向擴展能力。他表示,就處理龐大用戶量與交易負載而言,當時主流的比特幣與以太幣(Ether)「不足以擴展來應對我們數以億計用戶所帶來的負載」。
節目中,杜羅夫也提到本人在一年前於法國(France)遭逮並被起訴,罪名涉及「協助Telegram用戶犯罪」。他未就案情細節展開,但把話題拉回技術與網路治理,重申平台與區塊鏈計畫須在監管紅線與使用者權益間取捨。
與此同時,外界關注的The Open Network如今以社群化方式延續,並與Telegram生態更緊密嵌合;其原生代幣Toncoin在2024年中期曾創下8.25美元歷史高點,之後回落超過67%,市場波動度仍高。至於NFTs應用,他認為在該網路上開始獲得一些動能,但未對後續時程與規模作出保證。
杜羅夫在節目裡再次闡述對貨幣與通膨的看法:比特幣的發行規律「可計算、可預期」,沒有任何單一主體能「印出更多」;相較之下,主權貨幣的購買力取決於財政與央行政策,長期不確定性較高。主持人追問其價格判斷依據時,杜羅夫多次以「供給紀律」與「跨國資本流動的避險需求」作回答,並把自身早期配置視為對此邏輯的長期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