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後台股多頭續航 慎防7大轉空訊號! 第四季宜保留彈性、聚焦主流布局
撰文‧楊忠憲
國際股市一路衝高,市場情緒高昂,但多頭格局愈熱,也愈須警覺。作者提出大盤的7個領先指標,檢視後市能否續漲,並列出短中期均線為支撐,作為操作準則。
美股四大指數同步創下歷史新高,道瓊指數於10月3日盤中更衝上4萬7千點,而加權指數在中秋節前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6761點。無論是國際股市還是台股,從短中長期觀察,毫無疑問目前都處於多頭格局,市場情緒也因此相當樂觀。

然而,此時不免讓人想起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的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樂觀中毀滅。」那麼,這波多頭至今是否存在瑕疵?它還能延續多久?多空轉折的關鍵又在哪裡?
一個多頭趨勢若要由多翻空,必然會出現領先指標開始轉弱。所以定期檢視加權指數的領先指標實有其必要性。
台股多頭趨勢仍在 技術量價穩健 盤勢結構延續
就技術面、量價關係和盤勢結構來看,領先指標可歸納為7項,首先是日K線出現高檔價量或指標背離。目前雖偶有單日量能不足,但尚未出現明顯的價量背離,也沒有「漲無量、跌有量」的空方價量特徵,技術指標中的KD與MACD也未出現背離。
其次,帶頭上漲的強勢股方面,以五大權值股觀察,台積電(2330)與台達電(2308)持續強勢上漲,鴻海(2317)與富邦金(2881)則維持高檔盤整,唯獨聯發科(2454)短中期偏空;整體來看,領軍權值股的氣勢仍屬中性偏多,尚在可接受範圍。
第三,從指數結構與內涵來看,加權指數雖創高,但台股上市櫃1千8百多檔個股中,真正上漲的比例並不高。以34個類股觀察,盤整者占一半以上,部分甚至短中期翻空,能維持多方的仍集中在半導體、電子、電腦及周邊設備等類股。如果從均線多空比觀察,短線偏多個股僅約23.7%,中多個股約32.7%,真正續強或打底翻多的個股並不多。
第四,目前籌碼面,不論外資、投信或融資都站在買方,雖然融資增幅稍微大於法人增幅,但整體仍維持多方架構。
第五,在趨勢翻空之前,由於中小型股的投機熱錢與內資較為敏感,若這些資金開始撤退,櫃買市場通常會領先轉弱,但目前櫃買指數屬於多方盤整,籌碼結構也和加權指數一樣亦偏多。
第六,目前市場幾乎都是利多消息,但若消息面持續偏多,指數卻出現「利多不漲」或「利多鈍化」現象,也須格外謹慎;不過,這些現象目前尚未出現。
最後,須關注避險資產走勢:若三大避險商品:黃金、日圓、美債同步轉強,暗示資金將逐步撤離股市,但目前除了黃金續強之外,日圓與美債仍處盤整格局。
綜合以上7個面向,台股的領先指標僅稍有瑕疵,尚未出現翻空跡象。
所以,第四季台股操作上,應仍以多方思惟為主,不必急著預設高點。策略上,以「守支撐看趨勢」作為核心判斷;若未來7大領先訊號出現4個以上翻空或轉換,再觀察台股反應。
就像9月的結構與內涵相對扎實,所以操作起來相當容易,若10月以後的盤勢結構和內涵出現轉變,屆時可再尋求減碼或轉換持股,有了這樣的心理建設,挫折感自然就不會那麼沉重。
台股操作首重多方思惟 守支撐、分批布局為上策
從日K線觀察,加權指數只要守穩五日線,仍屬短線強勢多方;即使偶有跌破或盤整,只要二十日線(四周線、即月線)不破且未見下彎,代表4月以來的上漲架構仍未破壞。櫃買指數則以十日線為短線支撐,二十日線(月線)作為中期轉折參考。
雖然目前台股指數風險係數仍不高,但由於結構與內涵的限制,真正能續漲的類股與個股仍有限,導致選股與操作難度提高。
另方面,除非指數續攻過程中,類股和個股結構改善,多頭續航力道才會更加扎實。因此,在指數推升過程中,可選擇以部分資金參與權值股或市值型ETF,跟隨指數同進退,以降低選股和操作壓力。
至於選股方向,宜聚焦半導體、電子及電腦周邊等主流族群,並採取分批操作策略,避免重押或一次滿倉,須留有資金應對高檔震盪風險。
前述的7個領先指標中,需要特別警覺的是:多方個股結構開始萎縮、櫃買指數領先跌破關鍵均線、利多不再推升股價,以及黃金、日圓、美債同步轉強,這些都可能是多頭出現轉折的警訊。
如果未來出現較大幅度的回檔,去年高點2萬4千點附近會是有效支撐,也是積極布局的機會。
(本文作者為技術分析名師,股市專欄作家)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87rnwc)
延伸閱讀:
顏正國抗癌快1年,汪建民去年今天也是肺腺癌離世…不菸不酒發現就癌末,權威醫:只有這方法能提早救命
沈玉琳破產負債3千萬、7節目全收!中年轉當藝人「每個人都說我不行」,如何翻紅每月狂賺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