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走向實體!輝達押注電信AI新戰場投資諾基亞10億鎂打造下一個「AI永動機」

發布時間:2025/11/06 18:28:16
更新時間:2025/11/06 18:28:16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今年,輝達宣布和諾基亞合作打造AI RAN,同步投資諾基亞10億美元,第二個AI永動機呼之欲出。電信產業將是AI的下一個藍海,也是進入實體AI的關鍵。


從雲端走向實體!輝達押注電信AI新戰場投資諾基亞10億鎂打造下一個「AI永動機」
輝達押注電信AI新戰場投資諾基亞10億鎂打造下一個「AI永動機」

 繼雲端資料中心之後,輝達等公司正瞄準電信業,打造下一個「AI永動機」。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10月28日,諾基亞宣布將採用裝有輝達晶片的AI RAN(無線接取網路),和諾基亞自有設備結合,讓電信公司能透過輝達的AI技術,推出5G-Advanced和6G網路;同時,輝達也宣布,以每股6.01美元價格,向諾基亞投資10億美元,成為諾基亞的第二大股東。

早在先前,輝達就導入自家的Grace CPU、Blackwell GPU及先進網路元件籌組「AI Aerial」生態系,包括諾基亞、德國電信T-Mobile、愛立信等電信商已在當時合作名單,其中愛立信是全球第一大電信業,諾基亞居全球第二。

輝達此次透過入股與諾基亞擴大合作,將透過大規模提供分散式邊緣AI推理,為電信業者建構策略基礎設施。公司在新聞稿中指出,T-Mobile US將與諾基亞和輝達合作,開始測試AI RAN技術,整個計畫將從2026年開始。

不只輝達和諾基亞,包括高通、軟銀等公司,都在布局電信和AI相關的軟體與邊緣應用。軟體銀行今年正積極發展AI電信網路,3月和愛立信宣布合作發展AI RAN,並且展示能在輝達GH200 Grace Hopper上運行的CLOUD RAN軟體。10月29日,軟銀更公布和輝達合作發展的AITRAS產品,不再像過去的電信網絡需要使用FPGA等晶片,改採用輝達的GPU,頻譜效率就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

高通則於正式宣布推出新人工智慧晶片AI200和AI250,AI200將在明年推出,AI250則將在2027年推出,也是劍指6G時代的工業物聯網市場。

這些消息顯示,電信業正成為AI加速落地的重要市場。目前談6G還為時過早,因為負責制定電信標準的3GPP組織已表示,要2028年才會公布6G相關標準,商業運轉最快也要2030年之後。但是,全球目前擁有超過1000萬個5G基地台,光是提高這些基地台的效率,並能為未來自駕車、機器人等應用布局,就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新市場。

《財訊》雙週刊指出,今年,台灣諾基亞也在年度大會中大談AI,諾基亞貝爾實驗室院士暨領先科技辦公室顧問Hari Holma表示,AI出現之後,用戶使用網路的習慣開始改變,不管是生成圖片、語音互動、生成影片,都讓用戶上傳的資料量大幅增加,原本5G網路下載頻寬遠大於上傳頻寬,為適應這項改變,諾基亞開始用AI排程優化,協助電信業者面對AI帶來的流量需求。

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林信良觀察,從軟銀開發的AI RAN產品顯示,AI RAN的ROI資產報酬率可達219%!這是因為,電信業者花大錢買頻譜,這些頻譜卻只能負責固定的任務,常處於閒置狀態,但AI卻可以靈活排定優先順序,提高電信設備的獲利能力,他觀察,現在連台灣的無線網路大廠,也打算在Wi-Fi設備裡引入AI功能。

另一個重點是,AI可以讓現有5G電信網絡的延遲大幅降低,今年10月15日,輝達公布的資料顯示,採用AI技術之後,電信網絡的延遲時間,可以降低至25微秒。過去,要用5G網絡控制自駕車,由於延遲時間長,以煞車為例,透過5G網路發出命令後,車子還會走上幾公尺才會停止,但如果AI能讓延遲大幅降低,這個距離就能縮短至以公分計算。

林信良則觀察,過去OPEN RAN因遇上架構上的瓶頸,效能提升遇上障礙,但AI和矽光子技術提供的高速運算,低延遲、低功耗的特性,可望解決這個問題,一旦電信業能突破控制機器人、自駕車的技術難題,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就將應運而生。台灣諾基亞董事長暨總經理劉明達也觀察,AI未來的角色,不光只是提供原有的生成式AI功能,對行動網路的運作也會帶來改變。

《財訊》雙週刊分析,這一波AI向電信業擴散的風潮中,可以預期,輝達和軟體銀行將聯手讓全球各電信業者的基地台旁,建置小型AI資料中心來提昇效率,林信良更觀察,由於華為在全球電信設備仍有不小的市佔率,並擁有自己的AI晶片,電信產業也將是美中AI競賽的下一個戰場。

AI熱潮要持續下去,不能只靠在虛擬世界裡回答問題,黃仁勳一直在談實體AI,就需靠電信業的推動,好完成智慧車、智慧工廠等連結。電信業者將是AI進入實體世界最重要的夥伴。…(更多精彩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



延伸閱讀:

道奇封王》大谷翔平經濟效益逾1300億日圓 簽約金兩年就賺回來


OpenAI和亞馬遜簽署380億美元協議 AI泡沫疑慮揮之不去,投資人該擔心?


睽違32年APSCC年會首度來台!攸泰扮幕後推手 引領台灣太空衛星技術進軍國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