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新子公司Belite新藥英國取證 如果留在台灣掛牌,還做得到嗎?

發布時間:2025/11/13 18:15:48
更新時間:2025/11/13 18:15:48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新藥公司仁新(6696)的子公司Belite Bio,11月2日宣布旗下治療罕見眼疾「斯特格病變」的新藥,獲得英國主管機關准予基於三期期中分析結果,即可提交「條件式上市許可申請」。

仁新子公司Belite新藥英國取證 如果留在台灣掛牌,還做得到嗎?
仁新子公司Belite新藥英國取證 如果留在台灣掛牌,還做得到嗎?

 在此之前的10月15日,中國藥監局也根據三期臨床的中期分析數據,同意此藥提交新藥查驗登記申請,並給予優先審查資格。意味著雖然三期臨床解盲結果尚未公布,但是從這些國家主管當局的反應,已經給予正面的肯定。

市場此時也赫然驚覺,Belite在美國那斯達克的股價最近兩個月漲了77%,已推上115.4美元的新高點,相較於2022年4月底的6美元掛牌價,大漲18倍。

Belite的市值已經突破1200億元新台幣,目前持有其股權49%的興櫃股票仁新,市值也回升到240億元。然而,三年前,仁新是因為在台灣尋求上市碰壁,才果斷分拆此新藥到Belite、轉赴那斯達克上市。

當時《財訊》曾專訪仁新創辦人林雨新董事長,他表示,「美國投資人很專業,事先做足功課,問題都圍繞在藥物臨床設計的理由、數據是否支持、關鍵階段時間點、上市後策略等等,其他的不會多問。他們會根據每一個里程碑,訂一個相對的股票價格。」美國分析師只問專業,可能連董事長是誰都不清楚,但是台灣的投資人比較重視人的因素。

現在台灣生技圈都在探討一個議題:台灣所謂的生技股,基本上是大雜燴。有獲利平穩的醫材、學名藥,有市場屬性完全不同的醫美、保健品,還有需要長期投資與專業評估的生技新藥或智慧醫療,本質上的投資屬性與評價模式完全不一樣,卻被資本市場混為一談。部分生技股淪為股市作手上下其手的標的,社會觀感不佳,導致需要長線支持的潛力公司募資困難。

《財訊》披露,當初如果Belite留在台灣,恐怕很難用數據說服投資人出巨資,幫助公司加快全球三期臨床的進行。但是在美國資本市場卻得到幫助,才能以如此速度完成全球三期臨床。

雖然Belite最後能否取得藥證仍是未知數,個案狀況與股價表現也不能一概而論,甚至林雨新都曾告訴筆者,他並不會因此而鼓勵大家到美國掛牌,這條路非常艱辛,不見得適合每家生技公司。

但是從該公司得以快速推進臨床的經歷,台灣主管機關真的要好好反思,如果Belite留在台灣,做得到嗎?生技股大雜燴,無法導正不同風險標的的投資觀念,是該要有秩序、有制度的改善了!

小檔案/罕見眼疾「斯特格病變」與Belite臨床進展

「斯特格病變」為罕見疾病,目前無藥可醫,青少年患者視力可能惡化非常快。Belite的口服新藥已於9月11日完成三期臨床受試患者的最後一次訪視,公司隨後宣布預計今年第四季公布三期臨床的結果,並計畫於2026年上半年提交新藥藥證申請。…(更多精彩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750期



延伸閱讀:

道奇連霸大功臣》山本由伸投出世界最強 完美主義的怪物


APEC外交首秀!高市早苗展現魅力 在美中韓間踏出穩健第一步


智生活 用科技力打造全方位社區服務 差異化策略鎖定客戶 日本創投入股背書成長潛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