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恐祭能源封鎖 美退將示警:台灣電網「已開發國家中最脆弱」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烏俄戰爭、紅海危機與AI產業崛起,使各國重新思考能源布局與國家韌性。尤其能源已非單純經濟問題,而是國家安全關鍵。今日「能源獨立.國家韌性論壇」邀請德、美、台核能、軍事、外交專家,共議台灣能源是否能抵禦環境威脅。曾建議擴大駐台美軍至千人的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示警,台灣電網在「已開發國家中最脆弱」。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Karsten Tietz)認為,能源轉型應務實利用各種能源,台灣可與歐洲攜手推動儲能、氫能與電網優化合作。德國核能科技協會理事長湯馬士.賽波特(Thomas Seipolt)補充,安全使用核能是關鍵,德國因能源危機延後核廠除役,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提升能源韌性。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在視訊訪問中強調,能源基礎設施是混合戰的首要攻擊目標,「能源安全不是附屬條件,而是防衛體系的一部分。台灣必須在平時就建立多層防護與快速復原能力。」台灣才能保有穩定的能源供應,來應付中國可能的能源封鎖,否則屆時全球經濟將會面臨嚴峻挑戰。

前美國國防部官員胡振東也提醒,台海防禦需持久能源支撐,台灣97%能源依賴進口,估計儲備僅夠8-10天,美方智庫視能源為防衛首要目標。

《人間魚詩生活誌》發行人李政鋒指出,戰爭與能源危機推動全球從理想轉向現實,能源成為國家戰略核心。若台灣無法建立韌性能源系統,斷供將重創國防與經濟。他強調多元能源路線的重要性,引用德、日、韓延核與美歐發展核融合、氫能趨勢。

主持人、前立委Kolas Yotaka也認為,隨國際局勢變化,能源議題超越環保,需務實理性看待核能與新技術,主張政府跨部門合作,與美日歐建立能源策略聯盟,推動SMR及核融合研發,強化電網韌性,「這不只是能源問題,而是國家安全與生存問題。」
論壇結論呼籲擺脫「非核即再生」對立,整合再生能源、核能與新興技術,打造穩定、低碳與具戰略自主的能源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