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

發布時間:2025/07/08 12:51:07
更新時間:2025/07/08 12:51:07
FaceBookcopyLinkLine

撰文:薛靖

今年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讓人熟知的是「對等關稅」政策。但其實川普重返白宮後,第1個迅速簽訂的行政命令,是成立「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首要任務是加強電力生產和供應,滿足智慧產業對電力需求,而這也標誌著AI產業的競爭不單單只是高科技的對決,並已擴及到基礎建設。

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
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圖/智富月刊提供)

為解決電力,除了透過增加發電量,電網更新也是目前非常熱絡的題材。依凱基投顧統計,美國現行輸配電網路與變壓器有75%設備已經使用25年以上,由於電網最大壽命大概落在50年,變壓器則為25年~40年,電網更新已是大勢所趨,美國也於去年12月16日宣布3個區域為「全國強韌電力傳輸走廊(NIETCs)」,希望加速批准相關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玉山證券投顧也指出,近年來隨著電力議題浮上檯面,美國變壓器需求也大幅度提高,且因為美國本土產能不足,變壓器需求也非常仰賴進口。參考2024年數據,2024年美國電力變壓器進口金額年成長54%,來到29億美元,供需缺口仍持續擴大,台灣廠商也將有機會打入這樣的投資機會。

千億元強韌電網計畫  帶動相關個股訂單看俏

除了來自海外的需求非常強勁,隨著台灣對於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大幅增加,對電網的強韌度、更新要求也不斷提高。對此,台電也於2022年推出10年期、共計新台幣5,645億元的強化電網韌性計畫,計畫以分散、持續強固、加強防衛為主軸,旨在因應用電需求快速增加及電網集中化風險,並希望能杜絕大規模停電事件,其中的配電、輸電、綠電儲能、併網、新增變壓站等工程,將為台灣重電業者帶來穩健商機。

玉山證券投顧也分析,從財報的表現來看,因重電業屬於標案性質,合約負債數據將具有一定領先效果,從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各業者合約負債走高的態勢其實非常明確。以今年第1季的狀況來看,中興電(1513)、華城(1519)、大同(2371)的合約負債都持續走高,訂單趨勢仍未改變,且考量到股價自去年中旬後已大幅修正,產業長線投資價值逐漸浮現,而相關個股的近況則如下分析:

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
政策加持 重電商機穩健(圖/民視財經網)


標的1:華城

華城是國內重電龍頭廠商,主要產品為變壓器占營收70%,另外還有配電盤、配電器材、工程統包等等,公司最大特點是比較早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也因為在美國市場布局早,2024年公司外銷比重約45%,2025年可望再進一步提高至50%以上,且公司外銷美國的市占率(與其他台灣公司綜合相比)高達70%~80%。

法人分析,隨著歐洲、美國、日本都進行電網強韌計畫,華城目前訂單狀況無慮,公司第1季營收來到42億2,200萬元,年成長46%,EPS落在3元(去年同期2.29元),雖然費用率較高,使得財報表現比預期來得低,但整體成長趨勢明確,法人也看好公司2025年EPS可挑戰18元~19元。

標的2:中興電

中興電是國內重電設備業者,也是現今全台唯一獲得345kV GIS(氣體絕緣開關)設備認證的廠商,在國內高壓GIS設備市占率高達85%。

法人分析,受到前段時間台電缺工影響建置進度,中興電的拉貨動能也出現轉弱,公司第1季營收來到64億4,800萬元,年成長5.03%,EPS為1.78元,雖略遜於去年同期1.93元,但整體財報仍符合預期。展望後勢,2025年初台電開放外籍移工參加電線路裝修技術士檢定,通過後可緩解缺工問題,故下半年中興電拉貨動能也有機會恢復,2025年公司EPS有機會回穩至8.5~8.7元。

標的3:士電(1503)

士電為台灣老牌重電設備大廠,主要營收來自4大事業群,包括重電事業、開關事業、電裝品事業、自動化事業,其中重電產品占整體營收比重約70%,雖然公司過去外銷市場主要經營東南亞,但從2023年開始,公司也開始經營北美市場,今年下半年起即有機會出口變壓器到北美市場,公司也非常積極與日本三菱電機合作搶占日本市場。

法人分析,受惠於台電對變壓器需求強勁,加上台灣強韌電網計畫對士電變壓器產品拉貨,公司第1季營收來到102億9,000萬元,年成長3.75%,EPS落在2.35元(去年同期2.27元),整體表現小幅優於預期。展望後勢,受惠於全球能源轉型政策、台電電網強韌計畫、北美電網改造,公司重電事業群訂單能見度非常高,已經在接2026年至2027年訂單,法人則預估其2025年EPS可落在6.9元~7元。

士電總經理謝漢章更於今年股東會上提到,不管是基礎建設、能源發展及AI算力中心等大型資料庫,都需要發電及配電,未來10年~20年都看好重電產業。

本文獲「Smart自學網」授權轉載

Smart自學網連結到https://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Default.aspx

延伸閱讀
▶AI推升電力需求,關稅卻導致變壓器短缺?製造業回流vs.民生電費恐成兩難
https://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6018499
▶受惠AI趨勢 核電股後市看漲
https://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WebArticle.aspx?id=701188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