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直言:短期內不會有綜效! 台新新光金控上路 3大挑戰在眼前
圖、文/財訊雙週刊
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正式合併,但市場考驗也隨即而來;吳東亮能否發揮整合效益並真正提升獲利,成為未來兩年的關鍵考題。

「如果今天先父還在,一定也會為我們感到驕傲,」紛紛擾擾30多年,台新新光總算走到合併這一步,台新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在合併慶祝酒會上致詞時,提到終於完成父親吳火獅在茲念茲的遺願時,也禁不住溼了眼眶。
7月24日,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正式合併,總資產躍升為台灣第4大金控公司,寫下台灣金融業首次金控合意合併的里程碑。
《財訊》雙週刊報導,由於吳東亮身兼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慶祝酒會廣邀近千名貴賓,將寒舍艾美的宴會廳塞得水洩不通。會後吳東亮與夫人彭雪芬也對親友、員工的合影要求來者不拒,足足當了半個多小時人形立牌。
千人見證盛會 吳東亮落淚
「哎呀,真正的挑戰現在才開始呢,」一位新光人壽老臣站在遠處,看著被人潮簇擁的吳東亮,感慨萬千。雖然早知一定會走到這一天,且除了新光人壽,其他子公司如新光銀行、元富證券、投信、創投等,都已更名為台新,但未來整併的摩擦力道究竟會多強、多久?都是未知數。
長期來看,金融整併已勢不可擋。在富邦金併購日盛金、台新金併新光金後,永豐銀併京城銀、玉山金併保德信投信,帶動金融版圖再次洗牌。普華國際財務顧問董事長劉博文指出,新新併交易總價達75.63億美元、超過兩千億元台幣,凸顯出金融業現也必須更積極地以併購擴大規模、提升效率及降低成本,才能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吳東亮也表示,「台新新光金控正在傳遞一個訊號,台灣金融業正在整併、壯大、調整結構,準備跟台商一起參與全球化新格局。」
根據惠譽預估,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將可受惠於更加廣泛及多元化的國內業務版圖,以合併總資產計,台新新光金將成為台灣第4大金控;以存款額計,台新銀行將成為第6大銀行;以初年度保費計,新光人壽將成為第3大壽險公司,
未來集團內部的跨售能力增強,將提升其整體競爭力。
「我衷心期許合併後未來變好,吳洪林3大創始股東家族都已放下所有的成見,願意一起打拚下去,不應該再用家族企業來看這家金控了。不過依我看,合併後短期間很難有綜效,」新光創辦人之一林登山的長孫、新光三越董事暨大台北寬頻董事長林伯翰接受《財訊》專訪時直言。
24日當天,股號2888的新光金正式下市,併入股號2887的台新金,台新辛特別股同步掛牌上市,但首先要面臨的短期壓力,就是股價回檔。
在新光金停止交易前兩日,新光金湧入「換股溢價」的買家,要賺取高達16%的價差。來到台新金新股上市首日,賣壓便傾巢而出,股價最低一度來到16.3元,成交量達20萬張,將近吐回8成漲幅;為合併所發行的台新辛特跌幅更慘重,25日開始交易即遭大賣43萬多張,跌深鎖死。
股價與人事震盪 短期衝擊
台新新光金控首任總經理林維俊表示,應是投資人「落袋為安」,屬於正常的資本市場運作,如今就當成新的起點,努力交出成績單。
《財訊》指出,另一挑戰,則是磨合成本。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指出,台新和新光各自擅長的銀行和壽險,專業不同,兩家銀行也存在文化差異,預料雙方將面臨磨合期。林伯翰分析,台新和新光最明顯可互補的領域,只有保險以及海外據點,但銀行、證券的業務和客群重疊性高,「合併前董總都有兩個,現在只確定了魏寶生(從新光金董事長轉任台新新光金副董事長)和陳恩光(從新光金總經理轉任台新新光金資深執行副總經理)留任,但基層呢?少50個分行就要少50個經理呢!」
林伯翰曾參與2005年「誠泰銀行」及「聯信銀行」合併為「新光銀行」的大工程,深知據點變動都要向銀行局申報核准後才能進行,「之後一定會有重大整併,因此還是要趕快確定人事,以免人心惶惶。」

外部壓力大 考驗經營績效
而其中最大的隱形成本,其實是資訊系統的整併。合併後,銀行、人壽和證券都面臨更換、對接核心系統的挑戰,如果還要加上因應AI時代,開發新軟體、App、建立新的團隊,投資金額勢必非常龐大,數十億元跑不掉。
第3則是就是經營績效。林伯翰肯定吳東亮憑一己之力,把台新做大,但合併後台新新光金控的總發行股數暴衝到248億股,如果期待未來每年EPS(每股稅後純益)要賺1元,稅後淨利就得要做到248億元;然而眼下又有關稅、匯損和明年接軌兩大會計準則的3大壓力,「因此規模雖然是第4,但績效離第3名太遠,後面還有10家金控追趕,就看現在經營團隊兩年後會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
不過林維俊透露,新壽6月底資本適足率(RBC)應可過關,目前不需要再增資或發債。
群益投顧則估計,兩家金控合併後,將有利於台新金控拓展業務版圖,並提升各業務市占率,加上新光金控因適用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新制,以及金管會推行暫行措施,壽險可額外提列責任準備金充實外價準備金水位,匯損壓力有望顯著縮小,惟考量大型企業併購仍將面臨一段陣痛期,加上新光金控近年來虧損狀況未見改善跡象,仍須持續關注合併後的財務表現。…(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3期)
延伸閱讀:
打造亞洲那斯達克 關鍵就在這2、3年!創新板待政策鬆綁、搶灘國際舞台
現場直擊》高輪GATEWAY CITY亮相 JR東日本預演智慧未來生活
石破內閣倒數中!日本民意轉向民生 「特拉斯式衝擊」成經濟最大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