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波信用管制效應連環套 消費者、建商兩頭受創 限貸緊箍咒 房市三重壓力來襲

發布時間:2025/08/29 12:37:55
更新時間:2025/08/29 12:37:55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央行最嚴峻限貸令上路將滿1年,市場亂象四起。買方貸款難度提高,交屋期動輒拖延數月,預售解約潮糾紛增多;市場正陷入交屋困境、解約潮與結構性洗牌的三重考驗。

第7波信用管制效應連環套 消費者、建商兩頭受創 限貸緊箍咒  房市三重壓力來襲
第7波信用管制效應連環套 消費者、建商兩頭受創 限貸緊箍咒 房市三重壓力來襲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第7波信用管制自去年920上路以來,亂象持續升溫,史上最大交屋潮正逢最嚴峻的貸款緊縮,市場隱憂逐漸浮上台面。

信用管制加劇 成交量下滑

樂居創辦人李奕農便是其中一例。因為家庭需求,他必須換屋,為了貸款無礙只能「先賣後買」。然而,7月17日賣出舊屋,卻要等到11月30日才能交屋取得資金,因為買方貸款的核貸時間被拉長了。他直言:「成交了還要繳舊屋的利息、水電與管理費,央行卻說對換屋族沒有影響?」

李奕農進一步指出,央行雖強調9個月僅59件換屋貸款出問題,比率有限,但這只是表象。實務上,多數銀行不會明言拒貸,而是拉長審查時間,買方常被告知「還在審、再等兩個月」,最後只好另找銀行。部分行庫甚至暫停收件,或僅承作VIP、薪轉戶,導致換屋計畫全面延宕,多數民眾只能摸摸鼻子不知要如何客訴。

更令人詬病的是,有些銀行為維持業績,將貸款與保險、基金綁在一起,增加首購族負擔。一些買方因貸款成數不足,甚至被迫轉向融資公司借高利貸,更增加背上的沉重利息。

不僅如此,買方想低價賣也不行。《財訊》披露,市場傳出案例,竹北一名買方以每坪42萬元購入預售屋,如今行情已漲到58萬元,卻因擔心交屋時貸款不足,忍痛以每坪45萬元尋找買家換約,卻遭建商以「法律不允許」拒絕。另一新竹案例中,買方是以每坪25萬元買進,行情已漲至40萬元,但因憂心貸款成數低、資金壓力過大,計畫以30多萬元轉手,也同樣遭拒。

央行上一次理監事會議對外強調「市場影響有限」,並指出整體住宅貸款仍年增8%,銀行放款業務維持成長。但李奕農認為,這只是因預售案陸續完工交屋所致,並不代表市場仍有買氣。

因為若是從「買賣移轉棟數」來看,全台上半年的買賣移轉棟數創下史上第3低,下滑了26%,看似影響不大;但該統計指的是成屋交易,以及之前購屋預售案的件數。

真正能代表市場買氣的,要看當下的實價登錄筆數。2025年上半年,預售加成屋成交量僅約7.7萬戶,去年同期達19.8萬戶,等於大減61%,幾乎跌回2016年谷底的低迷水準。換言之,政策已經造成市場「價撐量縮」,消費者交易意願明顯退潮。

第7波信用管制效應連環套 消費者、建商兩頭受創 限貸緊箍咒  房市三重壓力來襲


《財訊》雙週刊也發現,另一個後遺症是解約潮。信義房屋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台預售屋解約達1339件,等於去年全年的7成。且已連續4個月單月超過兩百件,其中台中平均每月38.5件居冠,也較去年大增8成。

解約潮擴散 中部成重災區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這波預售屋解約壓力較大的,還是在房價飆漲的熱區,尤其是在景氣末班車購買預售屋的民眾,感受會更為明顯。解約對於買方傷筋動骨,可能會面臨已繳款項虧損的狀況,因此若非資金壓力沉重,解約通常不會是購屋人的第一選項。

內政部地政司長林家正則補充,去年9月限貸實施前,每月平均解約144件;此後則升至240件,確實增加。不過若拉長時間觀察,自2021年7月預售屋實價登錄上路至今,40萬件交易中僅4418件解約,比率只有1.1%,仍屬有限。

專家則提醒,近年市場充斥「低首付」個案,即使蛋黃區也出現「訂簽5%、首付7%」方案,隨交屋潮到來,恐成資金未爆彈。精湛建設董事長陳志聲指出,契約通常明訂「貸款條件以金融機構核定為準」,若買方貸款不足,必須以現金補足;若僅繳5%自備款卻無力補差額,後續斷繳將被視為違約,連已繳的5%也會被沒收。

對建商而言,解約潮同樣是雙刃劍。雖可收到違約金,但重新銷售增加成本,交屋延宕也使資金回流不順,不得不向銀行申請土建融展延。銀行主管透露,土融利率已普遍突破4%,建融更是高達4.25%以上,如今因交屋與貸款遞延,建案融資週期由3至4年已經延長至4至5年,金融風險升高。

台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全直言,限貸衝擊最大的其實是中小建商。因融資困難,地主選擇更偏向資金雄厚、品牌大的開發商,形成了「大者恆大、小者淘汰」的產業M型化趨勢。消費者未來將面對的是由少數大型建商主導的高集中度市場。

房仲業也未能倖免。市場傳聞,今年可能有上千家門市收掉,25萬從業人員恐掀失業潮。比房網營運長陳亮達第一線觀察,雖然官方統計仍顯示房仲店數淨增,但實際上,多數店頭已人力銳減,許多仲介甚至兼職跑Uber維持生計。當交易量腰斬,無底薪的房仲業生存不易。李奕農直言:「限貸政策最大問題在於買的時候不知道,買完才出現。消費者只能承擔貸款不足、交屋延宕的壓力。」

第7波信用管制效應連環套 消費者、建商兩頭受創 限貸緊箍咒  房市三重壓力來襲


中小建商承壓 產業大洗牌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陽信商銀董事長陳勝宏建議,信用管制應避免「溯及既往」,「政策若要收緊,應針對新購案生效,而不是追溯已經簽約、正在交屋的買方,這樣才合理。」他更進一步呼籲,金融主管機關應更彈性處理,例如允許以信用貸款補足不足額,或設計「過渡期」方案,讓既有交易順利完成,避免市場出現連鎖倒閉潮。

《財訊》引述新竹縣前消保官靳邦忠,建議政府應檢討預售屋解約與讓渡限制,讓其回歸市場機制,包括買方的降價出售讓市場價格回落,而非靠建商收回鎖住價格,也才能避免建商藉違約金套利。

最後,房市專家田大全引用聯徵中心與內政部數據指出,去年第4季到今年第1季,高達433%的購屋者「完全不貸款」,多為購買5000萬元、8000萬元甚至兩億元豪宅的高資產族。結果是:房價僅跌5%,但交易量腰斬50%。現實樣貌是「有錢人無感,換屋等剛性需求受創」,政策效果是否達標,值得深思。…(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5期


延伸閱讀:


吳嘉昭接任台塑集團總裁 王文淵淡出經營,未來王家人誰說了算

官股、台鋼、宏泰都來了!明年經營權大戰暗潮洶湧 林鴻南入局成國票金關鍵少數?

從家庭小廠到台灣10大藥廠!南光製藥王玉杯55年傳奇 交棒第三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