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大法官偏袒總統?美最高院「黑箱」判決日益增加 上下級審矛盾尖銳化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美國司法界近日出現罕見爭鋒:自川普重返白宮、發起多項具爭議性的行政命令,並被告上法院以來,最高法院屢屢透過緊急程序(俗稱「影子案卷」)連番裁准川普政府推動的多項爭議政策,但多數裁定都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做出裁決的大法官署名負責,引發承審相關案件的下級法院法官困惑與不滿,批評最高法院為了替川普護航,不惜破壞美國的司法與憲政體系。

什麼是「影子案卷(shadow docket)」?
路透社報導,所謂影子案卷,指的是在常規的上訴程序以外,以加速、書面方式處理的緊急申請案件;這類裁決通常不公開辯論、文書篇幅短、且裁決法官大多「不具名」,僅有意見的簡短判決;與常規判決相比,這種影子判決透明度、論證完整性較低,也被部分人士批評為「黑箱」。
大法官偏袒總統? 多數裁決有利川普
自今(2025)年1月川普重返白宮以來,政府已就受阻政策,向最高法院提出25件緊急申請(另有一件由瀕臨遣返的移民律師提出)。最高法院已對其中24件作出處置:21件「全部或部分」支持川普、僅有2件判決不利於川普;另有1件以「無實益」結案;另外還有2件由政府主動撤回,未成案。
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為6比3的保守派佔多數;其中3名大法官,為川普於2016年首任期內提名。
最新一起爭議判決,出現在9月8日:最高法院允許聯邦執法人員,在南加州進行「鎖定遣返」行動。自由派大法官在意見中批評,此舉等同讓拉丁裔「成為隨時可被抓捕的目標」,指涉最高法院同意這種執法,可能涉及「種族或語言」歧視與迫害。
這幾個月內,最高法院透過影子案卷獲准的政策,還包括:同意政府將部分移民,遣返至毫不相關的「第三國」、撤銷數十萬名移民的臨時合法身分、禁止跨性別者加入美軍服役、大規模削減聯邦公務員職位、以及撤換多名聯邦官員等。
下級法院批大法庭:缺乏指引、難以遵循
多位承審川普政策訴訟的法官,近期分別在裁定中、法庭上表示困惑。喬治亞州立大學法律學者克里斯(Anthony Michael Kreis)指出,最高法院經常不解釋其命令範圍與理由,導致原本的下級法院,無法確知自己原先頒布的禁制令,剩下哪些效力、哪些又是失效範圍。
更大的爭議是,由川普政府做出、最高法院核可的緊急命令,是否具有司法上的「判例」效果?南德州法律大學教授布萊克曼(Joshua Blackman)認為,大法官們「不可能不知道」這些裁決,會讓行政命令具有「判例」屬性;此外,在倉促協商下做出的折衷命令,權責與法律效力上也經常模糊不清。
波士頓聯邦地院法官柏樂絲(Allison Burroughs),近期在認定政府違法終止對哈佛大學數十億美元研究補助的判決中直言,最高法院就補助終止的「緊急命令」並不清晰,「留下許多未解問題」,並稱下級法院只能在既有判例,與大法官「似乎推翻判例、卻又缺乏說明」的最高院臨時指引間「一頭霧水、瞎子摸象」。
最高院大法官:所有裁決都具「判例」效力
8月份,大法官高蘇奇(Neil Gorsuch)在一件允許政府調整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針對少數族裔與性少數的研究補助的案件中,撰寫協同意見;大法官卡瓦諾(Brett Kavanaugh)之後也加入,2人主張所有最高法院命令,無論是否出自影子案卷,都具有司法上「判例」的拘束與強制效力。
高蘇奇更點名,3位地院法官楊(William Young)、墨菲(Brian Murphy)、馬多克斯(Matthew Maddox),稱這三人的判決,與最高法院先前做出的緊急命令「相牴觸」,強調下級法院法官可以不同意大法官判決,「但無權違抗」。
柏樂絲在前述哈佛案判決中回應,高蘇奇對同僚法官的評語「無幫助且不必要」。研究影子案卷的布萊德利大學專家戴維斯(Taraleigh Davis)則稱,無論是高蘇奇的「訓斥」,或柏樂絲的直接反駁,雙方皆「極不尋常」,警告此舉恐加深外界對司法官「政治判案」的觀感。
更多不同聲音
羅德島聯邦地院法官杜博斯(Melissa DuBose)在挑戰衛生部重組的案件中表示,不會把「未附理由的影子案卷命令」視為定案裁示;緬因州聯邦地院法官伍德考克(John Woodcock Jr.)亦認為,因缺乏完整辯論與聽審,最高法院的黑箱裁決「判例價值有限」。
被點名的資深法官楊(由雷根總統任命)在庭上表示,這是其47年法官生涯,首度被指「違抗」最高法院命令,並稱若大法官高蘇奇與卡瓦諾認為自己有不敬之處,「願致歉意」,但也反酸,自己不知道原來「緊急行政命令」也可以被視作司法判例。
憲政爭議持續延燒
在影子案卷使用頻率日益高漲的背景下,最高法院對緊急案件的處理,已成美國司法界權力運作、透明度之爭的焦點;隨著川普任內爭議案件暴增、且大法官裁決多數結果偏袒政府與總統的情況下,後續法界可能會加強要求最高法院公開裁定理由、明確界定各項命令範圍、以及說清楚緊急命令是否具有「判例」效力;相關爭議未來恐持續擾亂美國法界、政界與憲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