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齡醫學尖兵到「翻轉城市」的倡議者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需要新想像

發布時間:2025/09/25 19:16:48
更新時間:2025/09/25 19:16:48
FaceBookcopyLinkLine

圖、文/財訊雙週刊

54歲的陳亮恭,還沒真正老過,但透過第一線的細心觀察與研究,成為全球知名的高齡醫學專家。他用20年建立台灣高齡醫學思維,更把高度拉到城市設計的翻轉。

從高齡醫學尖兵到「翻轉城市」的倡議者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需要新想像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需要新想像(圖/財訊提供)

 在高齡醫學界,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無人不曉。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9月19日,美國史丹福大學根據論文引用次數等指標所發表的「2025全球前2%科學家」,陳亮恭連續第6年入榜,且蟬聯台灣臨床醫學領域之首,足見他的影響力。

然而回到醫學之旅的起點,他卻說:「其實我沒有特別想念醫學院,只是分數到了就考上了。」父親是小企業主,家族沒人當醫師,他說純粹是受1980年代後期基因工程熱吸引,而偏愛生物領域,後來考上陽明大學醫學系。

考上大學的體悟 念書的好壞攸關人命的有無

前兩年陳亮恭並不適應,眼見高中同學上大學後玩得歡快,一度覺得自己像是在高級的職業訓練所,生活只有念書;不過,他的想法很快就被扭轉了。大三開始接觸臨床學科,大五到醫院實習,「真正接觸病人後,我才感受到,念書的好壞不在於分數的高低,而是人命的有無。」

畢業後他先被派去宜蘭員山榮民醫院,有別於實習時大醫院的明亮寬敞,鄉下醫院一個病房擠了6個人,通風也不好,「我從沒看過偏鄉小醫院,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衝擊。」當時法規不完備,陳亮恭一個人要負責100床的骨科病人,生活圈只剩下病房、開刀房、宿舍3點一線的日子,卻讓他意識到高齡患者的照護問題。

兩年後,陳亮恭回到台北榮總,放眼望去台中以北並不缺骨科醫師,於是他決定改走方便控管自己生活的家醫科。然而,照顧的病床從100床變成15床,讓他突然覺得「有點無聊」;於是,在學長的建議下,開始了他稱作「傳統手工式」的研究:調病例、翻病例、彙整病例,一切自行摸索。

「地利」之便,燃起了陳亮恭對高齡醫學的熱忱。《財訊》雙週刊指出,他調閱過健保資料,發現榮總的病患平均年齡比台大醫院大10歲;而根據悠遊卡公司的統計,台北市的敬老卡持有者,最常進出的捷運站,石牌(鄰近台北榮總醫院)是第1名。地利之便,讓他接觸到非常多的高齡患者,但很快又發現:「我的病人為什麼都不會好?」

這個疑惑是陳亮恭醉心推動高齡醫學的根源。他得出一個結論,「高齡醫學與一般醫學最大的差異,就是同時關注疾病的治療和功能的改善。」老人家病後復原,往往需要專業的協助;醫學上處理的是疾病,但長輩更多的問題發生在功能,例如走不動、出不了門,無法復健又談何康復?

2005年,一個天時的機會來了。當時的衛生署計畫培育特殊科醫師,陳亮恭拿到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進修半年;其他人進修是去學新技術,他則是學制度。「歐美很多國家,整個療程的完成是包含急性期與恢復期的。」有感於台灣的制度只有一半,忽略後段照護的銜接,導致患者不斷的重複就診,堅定了陳亮恭推動高齡醫學制度面的信念。

當年的退輔會(榮總隸屬於退輔會)主委高華柱,則扮演人和的角色。2006年退輔會推動高齡醫學,高華柱說了一段話,陳亮恭依然記得當時的感動,「他說,讓這些高齡榮民參與你的研究,讓他們有最後一次報效國家的機會;今天退輔會做的,是為了未來的台灣。」

於是,退輔會出資,榮總體系當先鋒,開始了陳亮恭長達20年的高齡醫學推動工程。從一開始的人才訓練,接著經歷高齡患者聯合門診,再到現在治療後結合社區醫院與居家照護模式,陳亮恭都是站在第一線翻轉制度,漸進地將高齡醫學思維,帶往結合身心的全人整合照護。

生策會營運長張益華從另一面觀察陳亮恭,「最讓我們佩服的其實是他的行動力和號召力,像是討論高齡宜居城市的關鍵建設,他半小時就找齊了政府首長、科技界大老以及都市規畫專家;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只提出問題,想的都是怎麼解決。」

《財訊》雙週刊也發現,因為底蘊夠深,陳亮恭擅長用淺顯的說法,引人反思。他會用一句「我們都沒老過!」作為演講的開端,讓大家意識到不能把對成年人的理解,套用在高齡者身上。台大城鄉所教授林建元就曾經在聽完陳亮恭演講後,反思過去以上班族為主要的城市規畫,「65歲的人變多,若沿用這樣的邏輯就錯了」。

走過20年,陳亮恭幫助奠定台灣的高齡醫學生態系,他說自己心境有一些改變,「我認為下一個挑戰是導引數位科技。」他解釋,從全人照護的角度,高齡患者無法康復的源頭其實是社會問題;例如台北市有1/4的人口是65歲以上,「你覺得這個城市應該設計的與以前一樣嗎?如何平衡年輕世代與高齡世代的需求,不能單向思考;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直接把AI納入,讓AI跟我們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談完問題再來想AI的角色。」

當前心境的轉變 應該納入AI面對社會問題

陳亮恭感嘆:「我覺得大家對科技應用的想像都太薄弱了。」他舉例,蘋果善用手機和穿戴裝置,反覆量測數據,開發出預測健康風險的獨特演算法,「這是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是會重寫規格的!」這個信念,也讓陳亮恭從專攻高齡醫學的醫師,變身為「雙軸線翻轉城市」的倡議者,充分運用科技,解決年輕人、高齡者雙軸線的不同需求。

《財訊》採訪得知,明年,榮總就要慶祝高齡醫學中心20年,台灣的高齡醫學也要邁向新階段。作為開創者,陳亮恭說自己想講句公道話,其實比起日本與韓國的20年,台灣是做很多的,「內部看毛病缺點一大堆,但從外人角度,台灣的反應算很快」。

當年的退輔會主委高華柱讓他有機會發揮長才,現任主委嚴德發則是帶領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獲得總統杯黑客松獎項,特別針對社區弱勢的高齡榮民提出數位轉型的全新照護模式,讓陳亮恭下一步建構數位科技的生態系,有了更多信心。…(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47期



延伸閱讀:

沒有LINE Pay 一卡通如何應戰?從天作之合到各奔前程500萬活躍用戶情歸何處?


唐吉訶德鎖定觀光財 全力衝刺擴張!泛太平洋國際控股10年翻倍計畫開跑 分拆股票更親民


防止AI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輝達與Google混血的AI新創靠兩大優勢解決企業痛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