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全球政府何其多「只有美國在關門」? 真實緣由曝光了

發布時間:2025/10/02 10:47:03
更新時間:2025/10/02 10:50:53
FaceBookcopyLinkLine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美國政府自1980年以來,已經出現11次「關門大吉」的狀況;在其他國家,即便發生戰爭或憲政危機,政府通常仍能正常運作。但在美國,政府停擺卻成了一種政治談判手段,甚至是「年經文」;究竟為什麼國力如此強大的美國,政府卻如此「不堪風雨」?原來是為了強化分權制衡,而做出的必要犧牲。

快新聞/全球政府何其多「只有美國在關門」? 真實緣由曝光了
聯邦政府關門,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也暫停開放。(圖/美聯社提供)

又關門了!BBC分析,美國政府近年來之所以屢傳「暫停營運」的消息,在於聯邦制度設計,讓行政、立法權可以分由不同政黨掌控。

當初建國者們設計這種架構,原意是為了促進各方勢力妥協與討論、共謀出路,但近年反而強化了政治對立。

關鍵轉折發生在1980年。卡特政府的司法部長班傑明·希維勒提(Benjamin R. Civiletti),對1884年的《反赤字法》(Anti-Deficiency Act) 作出嚴格解釋,只要國會不通過預算,政府就不准繼續花錢。

此前,美國政府即使遇到國會不通過預算案,但「必要支出」仍可照常支用,不受影響;自班傑明「說法」之後,美國正式形成「沒有預算,沒有支出」的新傳統。

相比之下,其他「總統制」國家,總統可動用行政權力維持基本運作;而多數「內閣制」國家(如歐洲),行政部門與國會,基本由同一政黨、或聯合多黨組成,不太可能出現全面停擺的狀況。

台灣方面,現行《預算法》第54條第2款第2目規定,總預算案之審議,如不能在期限內通過,仍「得依已獲授權之原訂計畫或上年度執行數,覈實動支」;也就是日常、舊有業務,仍可依照「已獲授權的原有計畫」或「去年度的預算金額」暫時繼續支出,因此我國也難發生「政府關門」的問題。

關門歷史與影響

美國第一次政府關門,發生於1981年,時任總統雷根否決一項撥款案,導致政府關閉幾天。此後至少又發生過十次,時間長短不一:最短為2018年2月9日,午夜關門幾個小時,天亮前就通過新預算;但最長的一次,也發生在2018年,從12月21日持續至隔(2019)年1月25日,長達35天。

關門期間,部分核心服務仍繼續(如社會安全金、軍隊運作),但數十萬聯邦員工暫時沒法領薪。白宮估計,2018-2019年的停擺每延長一週,就使美國GDP減少0.1%。

但也不是沒有中央政府,國家就一定會崩潰;例如歐洲國家比利時,2010至2011年間,國內11黨紛爭不斷、無法組成新內閣,「無政府狀態」長達589天,創世界紀錄;但國家「馬照跑、舞照跳、薪水照發」,日常業務運行無虞。

延伸閱讀